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8份建議,全面聚焦“人工智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並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以大模型技術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中國應該如何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如何用人工智能助力經濟發展,賦能醫療、教育、司法等民生領域?2024年全國兩會,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帶來了8份建議,全面聚焦“人工智能+”,除了提出“聚焦自主可控通用大模型,製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建議之外,還圍繞人工智能助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以及賦能教育強國、診後服務、青少年心理健康、司法辦案和來華旅遊服務等重點,提出深耕多年的思考和見解。這是他第22年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創新應用建言獻策。

頂層設計:建議製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當前,在人工智能領域,中美博弈最核心的“主戰場”是通用大模型。只有通用大模型能力能夠對標國際最先進水平,行業模型才具備持續提升的潛力。

劉慶峰認為,我國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指引下,在認知智能領域已經具備了非常紮實的技術儲備和成建製的團隊,因此中國有望成為智慧湧現的第二極。

目前,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的短板還有不少。劉慶峰建議“整合各方資源,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頂格推進,加快製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他建議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瞄準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發展中需要重點補上的短板進行設計,圍繞自主可控通用大模型研發、源頭技術前瞻佈局、算力生態構建、高質量數據開放共享、科學的評測標準製定、人才培養、法律製定和倫理人文等維度,系統性製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頂格推進規劃的製定和落地。

他從九個方面系統性闡述該建議:

一是聚焦通用大模型“主戰場”,整合各方資源,持續加大投入。他建議以專項的形式從算力、數據、算法上在未來5年內持續支持我國通用大模型的研發攻關,並在資金、行業應用等多維度製定配套政策。

二是圍繞通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佈局戰略性、前瞻性基礎研究,堅持以源頭核心技術突破來推動顛覆式創新的探索;

劉慶峰表示,力爭在大模型能力湧現機理、大模型可信訓練推理、強化學習技術、自主學習技術等方面形成突破。他還提出要與量子計算等關鍵研究的協同攻關,形成交叉學科的突破;重視大模型與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打造AI for Science的科研新範式;在生命科學等多個科研領域引入人工智能通識課,培養一批具備專業科研能力以及高水平通用人工智能理解能力的人才。

三是加快形成以國產大模型為核心的自主可控產業生態。國產大模型向開發者開放,支持大模型對工業互聯網、軟件行業的賦能,也要支持大模型在汽車、家電等領域的應用,以“人工智能+”推動我國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產業生態蓬勃發展。

四是推動國家級高質量訓練數據開放和共享。加大政府和市場協同,合理解決知識產權問題,構建國家級數據資源彙聚平台,支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揭榜掛帥形式優先、低成本使用。

五是出台更加客觀、公正、可信的評測方法,加快大模型在行業領域應用的健康發展。聯合國家級權威機構和行業龍頭企業等組織,共同發佈具有公信力的大模型評測標準和應用指南,並定期組織系統全面的科學評測;在行業應用上,也要加快打造標杆示範,在成效驗證後向全國規模化推廣。

六是加快推廣大模型賦能教育教學,覆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全學段,並以全新機制加快探索我國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七是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時代人才能力素質模型和培養方案,加快對社會各行業應用型人才的培訓;

八是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相關領域法律法規製定;

九是設立軟課題,進行通用人工智能相關的倫理人文研究。

發展基石:建議建立國家級數據開放平台

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石。當前,我國仍然面臨數據資源開放不足、行業數據集質量不高、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等製約人工智能發展的問題。他建議:

第一,建立國家級數據開放平台,整合政府、公共機構以及企業的數據資源,為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

第二,製定公共數據開放計劃,有序、安全、合規地開放國家圖書館、檔案館、科研機構等公共機構的數據資源,明確公共數據的開放範圍、標準和流程,確保個人隱私安全、數據安全和國家安全;

第三,鼓勵發展和開放行業數據集,建設安全、合規、可信的數據基礎設施,加強數據的統籌和利用,助力行業大模型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

第四,鼓勵企業通過合法途徑開放自有數據資源,出台稅收優惠、資金支持等激勵政策,建立健全企業數據開放的標準和規範,激勵企業安全、合規、放心地共享商業數據。

賦能教育強國:建議加快構建教育專屬大模型

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要落到民生領域,助力解決社會剛需命題。在教育領域,劉慶峰帶來了兩條建議,其中之一是《關於加快大模型賦能教育強國進程的相關建議》。

劉慶峰表示,認知大模型掀起通用人工智能的全新熱潮,改變了知識生產、知識傳播方式,將對教育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目前,基於國產大模型的相關應用在教育領域已取得諸多實踐成果,具備廣闊應用空間。

他建議:一是加快構建基於國產底座的教育專屬大模型,並在自主可控的算力平台上持續進化,讓孩子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面向未來,成為更有競爭力、想像力、創造力的新人類;二是充分利用通用大模型對現有的教學方式和工具進行升級,建設多學科智能教師助手,優先從數學、科學、信息科技、語言、心理等學科入手,賦能因材施教,助力五育並舉,推動教育優質均衡與高質量發展。

守護成長:搭建青少年心理動態追蹤管理平台

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之一。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2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統計監測報告顯示,小學、中學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比例分別為33.2%和58.6%,仍有很大缺口,並存在城市與鄉村配比不均、生師比過高的問題。根據全國70餘所學校調研發現,青少年心理篩查準確率普遍不足60%,心理輔導覆蓋率不足5%。如今,利用大模型的醫學人工智能能力、多模態交互和虛擬人技術對學生進行心理篩查和輔導,已經取得良好試點成效。試點成果表明:AI心理篩查準確率比傳統心理量表高約26%,學生心理輔導覆蓋率從不足5%提升到了74%。

一直以來都很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劉慶峰,建議“以大模型技術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查與干預水平”,嗬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他建議:一是要設立專項攻關項目,加強認知大模型技術在青少年心理問題篩查和干預領域的科學研究,並製定相關標準;二是要搭建醫教互聯的青少年心理問題預防、預警、干預的動態追蹤管理平台,提升篩查覆蓋率、預警準確率、心理輔導覆蓋率和干預閉環率;三是要利用認知大模型輔助提升中小學心理老師的工作能力,提升工作覆蓋面和有效性。

嗬護健康:拓展診後服務,降低出院後不良事件

連續多年關注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劉慶峰,建議“以人工智能技術拓展醫院診後服務能力”。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22版)顯示,我國每年出院患者數高達2.47億。患者出院後若沒有持續服務,出現突發情況得不到及時指導和救治將會造成重大生命健康問題和社會衛生資源浪費。

人工智能賦能的診後患者服務模式已在醫院取得成功試點,在不額外增加醫護人員的前提下,可以實現對全部出院患者的個性化跟蹤與服務,有效保障規範化診療,大幅降低患者出院後不良事件的發生。

他建議:鼓勵醫院與人工智能企業深度合作,加快人工智能在診後患者服務的應用,出台相關建設標準,明確評價指標,加速推廣試點應用,高質量推進診後患者服務的規模化落地,守護百姓健康。

助力公平:建議為百姓提供24小時在線法律諮詢

司法也是劉慶峰一直以來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行業的深入實踐,以無紙化、庭審語音識別和刑事案件輔助審判系統為代表的智慧化場景正不斷實現。劉慶峰帶來了《關於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司法辦案效率提升的建議》。他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夯實人工智能司法應用,是適應新時代社會治理方式轉變、推動司法審判模式和工作機制自我革命的持續性命題。

他建議:一是要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全國範圍內賦能庭審記錄改革,實現庭審筆錄自動生成,助力法院審判資源優化配置;二是在法院、檢察院系統內,加快法律大模型在案情整理、證據審查、文書生成等場景的應用研究,推廣全流程人機協同辦案模式,提高案件辦理質效;三是弘揚“楓橋經驗”,加快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基層矛盾化解,為老百姓提供公平可及、24小時在線的法律諮詢服務,助力基層治理人員調解質效提升。

賦能行業:助力提質增效,關鍵領域要安全可控

大模型在各行各業顯現出強大的賦能價值。劉慶峰表示,目前行業頭部企業都在積極推進大模型等技術在行業的深度應用。如:國家能源集團近期正式發佈上線的智能無人評審系統,智能評審準確率達97%,實現了採購評審從靠人到少人,從少人到無人的突破;基於科大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的代碼能力發佈的代碼編程助手iFlyCode產品,已經在京東雲、交通銀行等100多家行業頭部企業應用。

大模型相關的技術底座將成為各行各業的核心基礎設施。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應加快大模型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在重要民生領域和關鍵戰略領域更要保證大模型的自主可控。

為此,他提出“加快大模型賦能工業領域,確保關鍵領域自主可控,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一是在工業領域加快推動大模型賦能提質增效,同時在金融、能源、通信等關鍵領域確保使用自主可控的國產硬件和國產大模型;在保障核心基礎設施自主可控的同時,加快打造國產大模型應用生態;

二是在央國企加快推動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底座建設,並與人工智能企業分工協作,發揮各自優勢,聯合創新、協同發展;

三是在軟件行業領域加快推動代碼大模型的深度應用,助力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助力文旅發展:建議打造語言交流無障礙城市

旅遊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2024年,文旅經濟強勁複蘇,出入境旅遊也有序恢復。

但劉慶峰注意到,國外入境旅遊人次較國內出境旅遊人次存在較大差距,經過調研發現,國際第三方支付困難、語音交流障礙等都是重要“堵點”。為此,他帶來了一份《關於通過支付手段完善及語言交流能力提升,打通國際旅客來華旅遊堵點的建議》。

他建議:一是要完善國際第三方支付手段,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動全球支付結算體系的建設;二是以重點旅遊目的地城市為試點,打造全球語言交流無障礙城市,利用翻譯機等智能硬件提供的語言翻譯功能,推動國際旅客來華無障礙交流;三是依託大模型技術能力,構建國家文旅大模型,推動文旅產業智能化高質量發展。

劉慶峰表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會深刻地改變當前以人力和時長為主要商業模式的產業形態,根本上重塑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科大訊飛將從底座大模型能力、大模型行業應用能力以及生態體系的搭建上,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讓“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千行百業,並大力提升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