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從“製造”到“智造” 上海汽車產業加速向新

中新網上海5月23日電 (尹倩芸)智能工廠是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主陣地,上海正加快對智能工廠的探索,助推汽車這一傳統製造產業向新而行。

22日,中新網記者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臨港基地數字化工廠,瞭解其如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汽車產業“智”造升級。

臨港基地於2008年9月建成投產,總占地面積超過120萬平方米,包含整車和發動機制造,是國內率先達到傳統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全覆蓋的高柔性化製造基地。作為上汽乘用車最核心的生產基地之一,其主要承擔旗下智己、飛凡、榮威、MG四大自主品牌乘用車產品的生產製造。

媒體記者參訪上汽乘用車臨港基地數字化工廠。記者賈天勇攝

走入工廠內部,記者被高度自動化的流水線作業景象所吸引。在臨港基地,“平均每70秒就有一輛整車下線”,這是上汽乘用車臨港基地分黨委書記兼整車廠總監陳培鋒給出的數字。

在行進過程中,轉眼就能發現智能化物流小車順著流線送出車間所需零部件,除了一線產業工人外,車間內機器人“忙碌”的工作身影也格外引人注目。據製造工程部總監宋政介紹,上汽乘用車採用的工業機器人裝備,實現了衝壓、銲接、塗裝、總裝等自動化工藝全覆蓋。

他還提到,上汽乘用車聚焦臨港基地全業務鏈數字化運作,構建了“智工藝、智生產、智物流、智品質、智運營”的應用生態圈。以“智品質”為例,通過將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與生產訂單數據融合,可以實時對在線車輛裝配質量自動防錯與錯誤報警,減少產品質量缺陷。

上汽乘用車臨港基地數字化工廠。上汽集團提供

智能工廠的高效能,用一組數據表現更為直觀:據介紹,目前臨港基地單車能耗降低3.8%,單車物流成本下降6%,潛在呆滯庫存資金減少2%。通過智能設備與數字化平台協同,完成生產開動率提升2%,生產效率提升了10%以上。

而臨港基地只是上海汽車產業向智能化轉型的一個縮影,其所在的上海臨港新片區構建了“6+2”的前沿產業體系,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其中規模最大、帶動效益最強的產業。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披露數據顯示,過去的2023年,臨港智能汽車整車產量突破110萬輛,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臨港還正積極構建智能汽車生態,計劃用五年時間,打造一座全鏈條、全場景、全要素的智能汽車生態城,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良好產業生態的構建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撐。當前,上海正加快智能工廠建設,著力提升汽車等智能製造產業核心競爭力,全面實施“智能工廠領航行動”,推進“20035”工程,到2025年新建200家智能工廠、20家標杆性智能工廠。

其中,汽車作為上海六大重點產業之一,疊加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趨勢,到2025年,汽車行業智能工廠建設數量要實現倍增,從此前的22家增加到40家以上。(完)【編輯:唐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