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全長三角造機器人” 自主可控成關鍵詞

中新網上海5月24日電 (李秋瑩 謝夢圓)“機器人國產替代加速,正在迎來黃金時代。”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總裁梁銳說,“中國連續10年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最大市場,未來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國產機器人龍頭企業在鋰電、光伏、汽車零部件等領域與外資廠商有更多交鋒的機會。”

5月23日,中新網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站走訪團來到了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據悉,作為“鏈主”企業,2022年新時達聯合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上下遊12家企業,共同打造了所有零部件均由長三角區域供應的“全長三角造”機器人,經第三方測試機構和市場應用驗證,整體性能已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22年,新時達“全長三角造機器人”銷售台量超過700台,進入汽車整機產線,取得了國產品牌進入汽車主機廠產線“零的突破”。

新時達展示鋰電行業極限制造解決方案機器人 李秋瑩 攝

梁銳坦言,最先接到“全長三角造”的任務時,也有諸多考量,“包括如何解決供應鏈的問題、能不能做到整體性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後面根據具體名單來實行的時候,大家看到現在我們也做出來了。”梁銳展示了當時的長三角建議企業名單。記者在名單中看到,不少零部件不止一家公司可選,諧波減速器有蘇州綠的諧波、紹興來福諧波可選;伺服電機和控製器則有衢州禾川科技、上海新時達的亮劍;工業機器人軸承、本體線纜與殼體的供應商中,也有溫州、蘇州、宣城多地可選。

根據計劃,“全長三角造”機器人2022年的首批出貨量擬超200台,2025年力爭下線2000台。數據顯示,這一目標已提前超額完成——2022年當年,“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即出貨827台,2023年完成2338台,2024年一季度出貨量超1500台。

機器人在交付前要進行集中測試 李秋瑩 攝

“長三角協同(製造)首先物流成本顯著降低,時間效率也得到提升,更深的意義在於,機器人產品和技術處於高速迭代的過程,這當中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看上去是我們和供應鏈之間產品的貿易往來,其實更深入的是包括研發、製造到售後服務全製造、全過程的協同。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說是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合作探索。”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張鎮奎表示。

“機器人‘全長三角造’,使供應鏈距離更短、更集中,交付週期更有保證,也強化了‘鏈主’的溢價能力,最終使整個區域的工業機器人實力邁向新高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智能製造推進處負責人說。

“相較於進口機器人,國產機器人品牌更善於深耕細分市場,把握細分市場的機會。”梁銳認為,近年來國產化中小型機器人和進口相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和技術品質差距逐漸縮小,但大型機器人仍然有差距,這也將是未來機器人國產化的重點,“當然,我們從頭到尾都在強調一個關鍵詞‘自主可控’。”(完)【編輯: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