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在輕盈中抵達生活的本質

註:本文有劇透

在4月底落幕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電影《走走停停》斬獲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看完電影后,頗能理解評委們的選擇。一部電影是沒有辦法獲得所有人喜歡的,但在我的個人視角里,《走走停停》著實是一部好電影。華語電影里鮮少有電影能以如此輕盈的方式、無限地去接近我們生活的本質。

《走走停停》海報《走走停停》海報

故事的前半程是輕鬆的,愉快的,可愛的,有著俯拾即是的笑點。

吳迪(胡歌 飾)是一名北漂多年的編劇,幾乎是“一事無成”的狀態。與女友分手、室友搬離,無法獨自一人承擔房租的他,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老家。

吳迪(胡歌 飾)吳迪(胡歌 飾)

電影很多可愛的笑點均來自吳迪,演慣了都市精英和霸總的胡歌,飾演起“廢柴”,別有一番滋味。編劇圍繞吳迪製造了諸多喜劇性的反差——他認為自己是“gold”,結果在別人眼裡,他也許是“shit”。自我認知的高度與外界反饋的低度之間的巨大落差,營造出一種諷刺性的幽默感。

無疑,吳迪存在某種認知偏差,他有些清高和驕傲,雖然自己灰頭土臉“逃離北上廣”,也要說自己是“回家發展”;在老同學馮柳柳(高圓圓 飾)的鏡頭下,他忍不住要“裝”起來,小時候獲得的獎盃獎狀都要拿出來擺在櫃子上。

吳迪回家,偶遇老同學馮柳柳(高圓圓 飾)吳迪回家,偶遇老同學馮柳柳(高圓圓 飾)

但很奇妙,觀眾並不討厭這個看起來有點“眼高手低”,有時也“誇誇其談”的大齡青年。

一方面,吳迪的認知偏差,其實也是一種對現實不滿但又不願徹底放棄夢想的自我安慰,是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敗時的心理防禦機制,展現他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即相信當前的困境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種暫時階段,就是他說的“gap”。

吳迪很自洽吳迪很自洽

另一方面,吳迪的個性底子,就像他那一頭毛茸茸的頭髮,是“毛茸茸”的,溫和,不惱羞成怒,沒有攻擊性。即使經曆失敗和挫折,也依然保持平和心態,不對周圍人發泄負面情緒,不因自己的境遇而變得尖酸刻薄。

吳迪的個性有點“慫”,但這是優點,不紮人吳迪的個性有點“慫”,但這是優點,不紮人

也由此,雖然《走走停停》觸及的是“逃離北上廣”的社會熱點,是影視創作中“返鄉敘事”的熱門話題,但它一點也沒有那種湊熱點、迎合話題的主題先行、販賣焦慮、刻意拔高。完全沒有。吳迪內心太平靜了,逃回或逃離、成功或失敗,於他僅僅是一個生活地點的改變,他的內心穩定而自洽。

吳迪這種夾在“卷”與“躺”之間的中間狀態,也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只是,在快節奏、高競爭的現代社會,我們往往容易被外界的標準和期待所驅使,容易陷入持續的比較和對成功的迫切追求中。吳迪的穩定與自洽,表明他遊離於主流評價體系,對自我價值的接納。這是當代人頗為稀缺的品質。建議焦慮型人格的人可以學學“可愛又可笑”的吳迪,也許你會坦然靜心不少。

《走走停停》前半程的輕鬆和可愛,另外一個源頭來自吳迪的家人。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吳迪養成如此個性,與家庭氛圍息息相關。

家裡有老爸吳明發(周野芒 飾)、老媽江美玲(嶽紅 飾),還有老妹吳雙(金靖 飾)。老爸是個老頑固,嘴巴有點毒,愛說風涼話,家庭氛圍看似劍拔弩張……但放輕鬆,一切都是表面現象。家庭的地位一目瞭然——老爸處於最底端,這個家庭的個性更多是隨老媽——始終有著一股鬆弛感。

老爸吳明發(周野芒 飾)老爸吳明發(周野芒 飾)

這種鬆弛感,是否源自川渝地區特有的樂觀豁達、恣意人生的“巴適文化”(即“舒適文化”)?哪怕面對生活的壓力和挑戰,也總能保持積極的心態,用幽默化解煩惱,用熱情擁抱生活。不論如何,這個家不焦慮。

老媽江美玲(嶽紅 飾)老媽江美玲(嶽紅 飾)

面對離家多年後突然又“闖入”家庭的吳迪,家人們訝異又淡定,冷不丁也會言簡意賅、直擊要害地諷刺一句。老爸說,“是金子在哪裡都是金子,是坨屎在哪裡都是坨屎”;老媽說,你差的不是機會,“你差的是實力”;老妹也吐槽,“是持久力的問題,男人幹什麼都堅持不了太長時間”……

既有對吳迪不切實際幻想的小小諷刺,也有深藏不露的關愛與接納,讓我們在笑聲中感受到這個家庭特有的包容與鬆弛——哪怕是屎、哪怕實力不夠、哪怕沒有持久力,家人們也不緊不慢地接住吳迪。

家人嘲諷起吳迪,不帶客氣的家人嘲諷起吳迪,不帶客氣的

總之,《走走停停》的前半程,以一種很輕盈很可愛的方式,拍出一種很幸福很可貴、但看起來卻很平常、也總為人所忽略的生活狀態,那就是——全家人很平安很健康地生活在一起,雖然事業不成功,沒什麼錢,沒什麼傲人的成就,甚至還擠在一個小房子裡。

這種輕盈感,很能體現編劇和導演的功力。《走走停停》注重人物性格的真實刻畫、對話的機智以及情境的微妙構建,將餐桌上的“打鬥”、小小的爭執、抑或吳迪準備拍片時的各種“雞飛狗跳”均賦予溫馨可愛的呈現,並以高度的觀察力和對生活細節的敏感捕捉能力從中挖掘笑料,平凡的生活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淡而有味。同時,通過家人們的互相吐槽和自嘲,電影以輕鬆詼諧的方式處理了事業不順、經濟拮據等現實問題,避免了沉重與壓抑,轉而營造出一種樂觀鬆弛的生活態度,讓人會心一笑。

只是,電影的尾聲部分,有著一個令片中的人物、也令所有觀眾措手不及的意外。這類意外,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常常是因為這類意外的發生,才讓我們恍然發現:原來一家人齊齊整整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已經是幸福的禮物、是生活的恩賜。

老媽嘴上說吳迪,其實她最是接受吳迪的任何模樣。老媽嘴上說吳迪,其實她最是接受吳迪的任何模樣。

電影的這一轉折,是情節上的高潮,也是情感深度的昇華,老爸的那一轉身讓人淚目。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辦呢?是呼天搶地,是自怨自艾,還是悔不當初?都不是。生活雖不可能跟原來一樣、不可能沒有缺口,但生活也不會停滯不前,也不會從鬆弛輕盈走向緊繃沉重。

《走走停停》最可貴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它以輕盈的方式拍出那些幸福的日常,更在於,哪怕生活中猝不及防的意外降臨,電影仍然以一種輕盈的態度去呈現它。

這便有了電影最末水到渠成又堪稱神來之筆的堵車戲份,這一定會是今年華語電影最讓人難忘的片段之一。

三年後,已經轉換身份的吳迪,開著車,在相鄰的車道上,他看見三年前去往北京發展的馮柳柳。馮柳柳的家屬開著一輛豪車,車上有孩子們玩鬧的聲音,顯然,馮柳柳同樣擁有了新的生活。馮柳柳也看到了吳迪,他們頻繁轉頭望向對方,但眼神沒有對視,也沒有打招呼。沉默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也許已經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該說些什麼了。

兩輛車並肩而行,穿梭在相鄰的車道中,車主的身份、車輛的品牌與行進節奏宛如各自人生的縮影,不僅僅是一種物理空間上的交錯與重疊,也是各自人生旅程的生動寫照。

在人生之路上,領先的瞬間或許代表著某個人生階段的領先或成功,但隨後的交錯變換,又讓人意識到生活從不是一條單行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步伐。快與慢,走與停,不僅是路況的反映,也是生活起伏與得失的寓言。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走走停停”,不恰恰是生活最原始最核心的本質嗎?不論山崩地裂還是波瀾不驚,生活永遠在走走停停中向前;不論遭遇何種挑戰,生活總是在繼續,帶著我們穿過擁堵繼續前行。

我並不知道,望向馮柳柳的那一刻,吳迪會否會因為沒有發出的微信而遺憾,會否因為當下的生活狀態而自卑?換位思考,假若我是他,在觀看《走走停停》之前,我會遺憾會自卑。然而,我很幸運地遇到《走走停停》並深受觸動,也許我將慢慢學會以穩定而自洽的態度去擁抱和接納擁有的一切,“允許一切發生”,不設想未發生的情況、不在遺憾中悲觀沮喪,就這樣走走停停,在我的人生車道上走出我的節奏,輕盈地駛向屬於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