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莫迪3.0:審時度勢的“神派”不敗之人走下神壇

當地時間2024年6月7日,印度新德里,印度總理莫迪展示了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的一封信,邀請他組建新政府。 本文圖均為 視覺中國 圖

“人民院選舉的結果是曆史性的……我們的憲法是我們的指路明燈,我想向大家保證,全國民主聯盟(NDA)政府將與所有邦合作,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將努力實現讓印度成為發達國家(Viksit Bharat)的決心。”印度總理莫迪6月4日在其所在的印人黨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半數席位後的首次講話中說道。

6月5日,印度全國民主聯盟同意推選莫迪為聯盟領導人,並組建新一屆印度政府。

6月9日,莫迪宣誓就職,開啟其曆史性的第三個總理任期。莫迪是繼開國總理尼赫魯之後第二位實現兩次連任總理的印度政治人物,他以“莫迪旋風”吸引了廣大選民的熱情支持,在兩個任期均實現了不錯的經濟數據,還將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帶入社會主流。

然而,外界卻將莫迪與印人黨在2024年人民院大選中取得的成績稱為“雖勝猶敗”。據新華社報導,印人黨與盟友選前定下的“拿下人民院400席”目標並未實現,多項出口民調預測的“300席以上”也被“打臉”。印人黨只贏得240席,甚至未能取得議會單獨過半,莫迪首次必須聯合其他小黨才能組建政府。

《印度快報》5日報導稱,莫迪在勝選演講中迴避了印人黨得票率下降的問題,轉而強調他的第三任期是“做出重大決策的任期”,重點是“根除腐敗”。印度時政與調查媒體The Wire評論稱,雖然莫迪在勝選演講中仍展現出勇敢的表情,但對他來說,大選結果是令人震驚的挫折。

對莫迪來說,強硬、獨斷、自信、冒進、示弱、穩健、包容、溫和等標籤似乎並不矛盾,反而是因應不同情境下、不同時段中的政治現實的理性結果。“在大選結果出來後,莫迪演講中說要尊重憲法,這充分體現了他審時度勢的特點。一直以來,莫迪和印人黨都被反對派批評在衝擊印度憲法的世俗根基和司法獨立性,莫迪選前最重要的目標也是拿下三分之二多數以實現修憲。”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劍對澎湃新聞說。

當地時間2024年6月4日,根據初步計票結果,印度執政黨印度人民黨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中獲勝。

為什麼是莫迪?

“我媽媽在世的時候,我曾覺得也許我是因生育而降臨人間的。但在她去世後,回顧我的所有經曆,我確信……是神派我降臨。(我擁有的)能量並非來自生命。”今年大選期間,莫迪以印地語接受當地電視台NEWS18採訪時說。對此,The Wire創刊主編悉達多·瓦拉達拉詹(Siddharth Varadarajan)評論道,莫迪是一個“如此堅信自己所向無敵”,“宣傳自己擁有神聖起源”的人物。

現年73歲的莫迪的這種自信其來有自,將政治經曆與宗教聯繫在一起也符合他和印人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說,莫迪自2014年上台以來,莫迪的受歡迎程度達到了印度政壇幾十年來未見的水平,主要歸功於他推動的經濟發展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計劃,以及吸引80%印度教人口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

據CNN報導,在莫迪的兩個任期內,印度成為了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被越來越多媒體稱為在走向現代化的全球大國。莫迪許諾印度在2047年要變成一個發達國家,甚至提出了千年願景,並一再將印度教優先的元素注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司法等方方面面。

然而回到2014年,莫迪和印人黨雖然被看好,但外界並未能預測到印人黨政府能在經濟發展和意識形態上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當時,莫迪的上台更多被看成是兩黨政治搖擺的結果,是選民不滿國大黨出身的前總理辛格10年施政的體現。

“2014年,我在參加工作之前最後一次去印度,在德里街頭看到到處都是莫迪的海報。競選過程中,印人黨提出的口號包括‘現在輪到莫迪了’、‘辛格政府腐敗’、‘通貨膨脹太嚴重’、‘民眾受夠了’。這些敘事很貼合當時印度的環境。”張書劍對澎湃新聞回憶說。

2010年,印度時任總理辛格內閣的電信部長安迪穆圖·拉賈因腐敗醜聞辭職,他被媒體披露用“白菜價”向部分不合格企業發放2G手機運營牌照。這場印度“史上最大”的政治腐敗醜聞涉及該國5億手機用戶,讓印度政府損失310億美元,重創了本以清廉著稱的辛格政府的信譽。腐敗醜聞在辛格政府內愈演愈烈,2015年,已經下台一年多的辛格還曾因為其政府涉嫌非法煤礦分配而被法院傳喚調查。

國大黨當時不僅弊案纏身,其根深蒂固的家族政治也讓選民厭倦。英國廣播公司(BBC)駐南亞記者馬克•塔利2014年在報導中寫道,與國大黨“尼赫魯-甘地政治家族”傳人拉胡爾·甘地相比,印人黨的總理候選人莫迪出身寒門,曾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一間寒酸的茶館工作,是一步一步努力才登頂政壇巔峰。國大黨部分政客對莫迪出身的嘲諷反而成了印人黨最重要的宣傳素材之一。圍繞茶館的議題,印人黨還利用網絡視頻,讓莫迪直接向印度各地茶館的客人發表演講,比國大黨更好地利用了社交平台的力量。

莫迪施政期間體現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強硬立場在當時就有端倪,國大黨2014年選舉期間也將莫迪描繪成一個破壞世俗傳統、導致社會破裂的人。然而,這方面的顧慮似乎被印度民眾期待發展和變革的願望所遮蓋,國大黨對莫迪一直持續到現在的這類指控也未取得顯著效果。

“莫迪雖然是印人黨在2014年大選期間突然推向台前的人物,但他其實已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因為他在古吉拉特邦執政期間的騷亂事件,和當地取得的經濟成就。莫迪在那個時候就形成了兩極分化的口碑。美國當時就因為莫迪的教派主義原罪而並不認可他,可還是有更多印度人認可他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12年期間取得的經濟成果。”張書劍對澎湃新聞說。

莫迪2001年至2014年期間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2002年2月,古吉拉特邦爆發持續2個月的教派衝突,印度教徒社群將衝突起因歸咎於“穆斯林社群對載有印度教朝聖者的火車的襲擊”,這場騷亂造成1044人死亡、223人失蹤和2500人受傷,死者中有790人是穆斯林,254人是印度教徒。但對穆斯林社群而言,印度教極端組織1992年12月將布里清真寺(即如今的羅摩廟所在地)強行拆毀,也是社群遭受的重大暴力事件,當時也有數千人喪生。兩大社群在古吉拉特邦的教派衝突情緒尤為強烈,“羅摩勝利”也成了渲染情緒的暴力口號。

2002年騷亂期間,時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莫迪被控縱容暴力行為,當地警察和政府官員也被指控參與指揮騷亂者,甚至向暴動人員提供了穆斯林擁有的財產清單。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任命的特別調查組(SIT)調查稱,莫迪沒有參與暴力事件。2014年4月,最高法院就SIT參與的9起涉及2002年騷亂的案件調查表示滿意,以“毫無根據”為由駁回了對SIT報告提出質疑的抗辯。

在這場影響惡劣的族群衝突之外,古吉拉特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經濟成果,外界將其總結為類似中國改革開放的“古吉拉特模式”:建立工業園、放寬投資準入、給予投資優惠、讓經濟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過度……《今日印度》等媒體時常舉行“最受歡迎/施政最佳首席部長”的評比活動,莫迪常常因古吉拉特邦的施政表現而榮膺第一。

“2014年,莫迪政府依靠發展主義敘事上台,當時也確實是廣受期待。印度已經很多年沒有單一多數的政黨執政了,印人黨被期待可以推動很多過去難以推動的改革。”張書劍對澎湃新聞說。

然而,莫迪施政很快就遇到了困難。“外界很快發現,勞動法、徵地法、農業法等各個方面的改革都沒有那麼容易。周邊外交的改善也涉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老問題。廢鈔令、消費稅、農業法等政策推行也體現了莫迪的冒進性格,社會反應激烈。”張書劍分析說,“古吉拉特邦的模式並不能簡單地複製到印度全境。比如,古吉拉特地廣人稀、政府控製的空地多,所以可以方便地建立工業園區,但這在其他邦無法複製,印度的南北差異也形成了障礙。”

當地時間2024年5月7日,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舉行的第三階段大選中,莫迪抵達投票現場。

再造印度

在經濟上遇到的結構性矛盾並未減損莫迪政府的支持度,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和社交平台的宣傳互相成就,共同維持了莫迪的超高人氣。

舉例而言,莫迪在首個任期內提出,印度應該成為全世界的“導師”(梵文的“古魯”),他還推動聯合國設立國際瑜伽日。聯合國確立6月21日為國際瑜伽日後,莫迪幾乎每年都舉辦大型戶外瑜伽活動,親自展示瑜伽動作。2023年,莫迪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草坪帶領上千國際政要和外交官員聲勢浩大地練習瑜伽,以慶祝國際瑜伽日。儘管已年過古稀,莫迪仍常常在演講場合展示自己的體力,並將其歸因於印度教傳統文化的力量。

宣傳瑜伽等印度傳統文化、在演講中為印度裔僑民在海外取得成就表示讚賞、一再誇讚印度取得的經濟成就和國際關注度……這些內容都振奮人心,也很適合在社交平台上傳播。印人黨及其母體組織國民服務誌願團(RSS)就在各個社交平台上為莫迪製作內容以宣傳政績,而其中的許多內容往往與印度教民族主義有關。英國《衛報》指出,印人黨擁有規模龐大、組織良好的活動人士和誌願者基層組織,並通過強大的宣傳機器、社交平台和即時通訊應用進行選舉運作。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對澎湃新聞分析說,2014年至今,莫迪始終把印度教民族主義視為收割選票最有力的工具。

新華社6月5日報導提到,印度國內宗教矛盾愈演愈烈,印度教民族主義盛行,嚴重擠壓宗教弱勢群體利益,印度國內的教派矛盾或將激化。近年來,印人黨積極打造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曆史敘事,強調印度需要“二次解殖”:在西方殖民力量之外,對印度本土文化造成衝擊的外來文化更包括“伊斯蘭教的壓迫”,涉及曆史上莫臥兒帝國造成的寺廟被毀、強製改宗、差異稅收等問題。這種曆史敘事對內要將穆斯林社群邊緣化,對外則主張印度複興,要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力量。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國別和區域研究專業助理教授張忞煜對澎湃新聞表示,莫迪等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堪稱完成了對世俗國家的改造。他在論文中分析說,莫迪兩個任期內,印度司法部門不僅裁決各類重大爭議,更是直接介入政府施政,同時向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立場傾斜。在古吉拉特邦的羅摩廟重建爭議中,印度最高法院2019年就阿約提亞寺廟之爭作出判決,將爭議土地判給印度教徒,並指示印度政府成立信託以重建羅摩神廟。2024年1月,莫迪與印人黨政府為羅摩廟揭幕舉行盛大儀式,有7000多名政客、宗教人士與社會名流受邀參加,印人黨還力爭將阿約提亞建設為“全球印度教徒的聖地”。

常駐新德里的印度女作家司妮達·普拉姆在其獲得2018年印度字謎圖書獎的非虛構作品《印度青年狂想曲》中寫道,根據對許多印度青年創業者的採訪,她發現,一方面,許多年輕人狂熱地追求商業夢想,尤其是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年輕人,他們渴望利用社交平台、網絡新聞、婚戀平台等新興產業發家致富,實現階層跨越;另一方面,他們熱烈地追捧印人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主要因為來自國大黨的公平、寬容、平等等社會願景被貼上了阻礙社會發展的標籤。“國大黨就是阻止國家走向偉大的化身……他們的政治是懦夫的政治,他們的政策是一串讓人恨之入骨的字眼:補貼窮人、安撫少數民族、為落後種性提供教育和就業名額、與敵人對話……”司妮達如此總結一位受訪者的世界觀。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司妮達說,她在這本2018年的著作發表後啟動了一項追蹤青年五年變化的項目,發現印度青年內的兩極分化變得更為顯著。“很大一部分人仍然相信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願景,他們對這一事業的奉獻精神如今更加強烈。”司妮達對澎湃新聞說。

莫迪人氣如此走高,讓印人黨勝利幾無懸念。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林民旺對澎湃新聞表示:“莫迪與選印人黨(BJP)是劃上等號的,莫迪的影響力和流行程度已經超越了印人黨本身,執政黨的強勢地位依賴於莫迪本人。印人黨在本屆大選甚至少見地以莫迪為名推出政綱。”

《時代》雜誌報導稱,莫迪在本屆大選中以“莫迪的保證”為口號競選,強調只有莫迪的施政才能維繫涵蓋住房、燃氣、創業等各個領域的福利計劃。然而,大選結果與民調研究表明,這種“將‘莫迪的保證’視為選票的保證”的觀點證據並不充足。

當地時間2022年6月21日,印度邁索爾,為慶祝國際瑜伽日,莫迪(右)在邁索爾宮前與民眾一起練習瑜伽。

決心抑或取巧?

在這場為期六週的漫長大選中,輿論和政黨很快關注到了投票率偏低的問題。印度政治分析師阿瑪納特·阿加瓦爾(Amarnath Agarwal)在選舉期間表示,失業、通貨膨脹、缺乏安全感,以及政府試圖壓製異議等問題,都是印人黨無法解決的突出問題。“投票率明顯較低,顯示出選民對此缺乏興趣。”

選舉結果顯示印人黨選情受挫,尤以傳統的“印地語腹地”、羅摩廟所在地北方邦為代表。The Wire政治記者達斯古普塔(Sravasti Dasgupta)說,北方邦民眾對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和大規模的失業問題感到非常失望,反對黨社會黨和國大黨在這裏取得了巨大突破。

CNN在報導中提到,儘管莫迪政府取得了許多經濟成就,但該國的貧困問題和青年失業現象依然存在,貧富差距也不斷擴大。“其實也有許多年輕人厭倦了等待莫迪兌現承諾,這一人群的不滿情緒正在不斷擴大。如今,儘管印度經濟無可爭議地在增長,但大多數印度人口並沒有從這種增長中獲得物質上的好處。家庭支出創曆史新低,農村貧困日益嚴重,青年失業率驚人。許多年輕人對自己的前景感到非常絕望,他們完全停止尋找工作,這一趨勢反映在勞動力市場數據中。2014年上台後,莫迪承諾打破年輕人‘圓夢’的結構性障礙。如今這些障礙比2014年更高。”司妮達對澎湃新聞說。

在張書劍看來,莫迪雖然在推出經濟改革措施時頗為冒進,也常常誇耀自己在經濟建設和維護印度教認同上的功勞,但他也常在遇到挫折和阻力的時候調整政策、轉變重點。“莫迪上任初期與印人黨前總理瓦傑帕伊類似,主張和巴基斯坦改善關係,但兩國摩擦不斷之後他就放棄這條道路,走向強硬,這反而為他帶來了人氣。他在第一任期內完成了消費稅改革,這是他對印度經濟最大的貢獻之一,可這樣的改革帶來了巨大阻力,所以他在第一任期後期轉向保守,將政治議題重點轉向國家安全。”張書劍對澎湃新聞說,“2019年,印度對巴基斯坦實行空襲,印人黨政府人氣大漲,2019年大選民調本不看好印人黨,結果該黨取得了更大規模的勝利。”

“隨著輿論風向逆轉,莫迪政府在第二任期開始,似乎不再看重經濟,反而更加積極地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包括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特殊地位的廢除、推動針對穆斯林群體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羅摩廟重建、統一民法典等。”張書劍說。

至於莫迪第二任期後半段取得的經濟進展,與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頗有關聯。The Wire創刊主編悉達多·瓦拉達拉詹認為,莫迪在前兩個任期內利用美國與歐洲的支持,增強了自己的政治實力、強化了經濟發展勢頭。印度還利用自身對美西方的地緣政治價值,頂住壓力維護了該國和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係,在石油、軍備、經貿等領域維持緊密合作。2023年6月,莫迪訪問美國國會,成為曆史上唯一一位兩次做客美國國會的印度領導人,美國和印度此後推出的聯合聲明羅列了包括量子計算、人工智能、製藥、半導體和供應鏈等在內的系列合作計劃。

“印人黨和莫迪的政治決斷背後存在理性,他們會依據政治現實做出判斷。如果經濟改革的政治代價過高,就不會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是印人黨和RSS的意識形態追求,要一以貫之地貫徹下去,可也會考慮推行的時間,並在明確這樣的舉動可以換來更多的政治聲望時大力實行。”張書劍對澎湃新聞總結說。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也認為,莫迪會在不同場合迎合不同的群體,所以莫迪既會在2024年1月初出席羅摩神廟的落成典禮,也會在同月在聖雄甘地的遇難日致敬甘地。“很明顯,莫迪努力在宗教與民族、排他與包容、極端與溫和之間保持平衡。他的言行本身就是印度多元碎片社會文化特徵的政治映像。”張家棟在評論中寫道。

自始至終,經濟改革、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個人形象宣傳等莫迪施政手段背後都有著精明的計算和考量。然而,政治上的人氣仍不足以應對印度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惠譽評級亞太區主權評級董事傑里米·祖克(Jeremy Zook)對澎湃新聞說:“印人黨的多數席位被削弱,這可能會對政府本來頗具雄心的一些改革議程構成挑戰,通過有爭議的改革措施可能更為困難。尤其是在土地、勞動力等方面,這本是印人黨眼中提振製造業的關鍵競爭力領域。”更多分析指出,本次選舉之後,因為印人黨必須依靠聯盟小黨的支持才能建立政府,所以莫迪政府勢必要更多兼顧這些盟黨的需求。

據新華社報導,印度複雜選擇高級研究所教授兼聯合創始人阿尼爾·蘇德認為,印度亟需採取更多措施改革經濟結構,否則所謂的“增長潛力”只是空談。“儘管多數票變少,但我們仍預測印度的廣泛經濟政策會維持下去,政府將繼續關注資本支出、營商措施、財政整頓。在大規模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推動和疫情後家庭消費複蘇的支撐下,印度在過去幾年中一直是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我們認為GDP增長將保持強勁,但相信當前2025財年增速將小幅放緩至7.0%。”傑里米·祖克說。

莫迪傳記作者尼蘭詹·穆霍帕迪亞伊(Nilanjan Mukhopadhyay)對半島電視台表示,印人黨的宣傳帶有“過度自信的語氣”,而許多印度民眾都在應對物價飆升、失業和收入不平等的現實,這種不平等現像現在比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還要嚴重。“如今,莫迪丟盡了臉。他不再是那個‘不敗之人’,他那無敵的光環也不存在了。”政治分析家兼專欄作家阿西姆·阿里(Asim Ali)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