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扔掉的東西,在直播間被瘋搶

最近,喜歡在直播間蹲守便宜好物的王麗麗變了。看直播時,她的精神開始高度集中,時刻跟上主播說話的節奏,就像上課怕遺漏了知識點。

這是因為,每件衣服只會在鏡頭前停留幾秒,在主播報出尺碼和編號的同時,王麗麗需要迅速做出決定:買或者不買。

稍微慢了,她就可能錯過這個直播間里唯一一款也許能穿,但確實非常便宜的衣服。

六塊九一件的潮牌T恤、九塊九一件的連衣裙、十二塊九一條的褲子,每件衣服僅展示幾秒就換下一件,不回看、沒有細節,主打一個欲購從速。在“只此一件,買到就是賺到”的緊迫感下,消費者在屏幕中紛紛打出對應數字,搶著下單。

這是目前“孤品”直播間的常規操作。然而,實際的購買體驗與令人心動的價格卻相去甚遠。王麗麗向《中國新聞週刊》反映,這類直播間的主播往往宣稱衣物預設“微瑕”且不退不換,衣服的吊牌也出奇一致。“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這些行話的差別,買的時候沒有展示瑕疵,但從收到的衣服來看,我曾買到起球的毛衣,還在褲子口袋里掏出過私人物品,感覺更像是二手舊衣。”

二手衣服成了直播間的孤品?

二手衣服“變身記”

在電商平台上,“孤品”直播間的主播通常介紹自己所售的“孤品”來源於工廠“原單”“尾貨”,也就是服裝廠為保證合格率,根據客戶要求交付完訂單後,多餘出的一定數量的貨品。

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孤品原本常用於指代一些出土文物等古舊物品。在電商語境下,孤品模式意味著單件的產品,在直播間里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謂“孤品”服裝,是指在數量上較為稀少的服裝,每個款式僅有一兩件。

5月29日,北京豐台區的一家舊衣回收站內,工人們細緻地分揀著不同季節的衣服、鞋子、包包,而後進行壓縮打包、裝車。該回收站負責人楊先生介紹,這些衣物從附近小區或者由業務人員上門收集而來,5毛錢一公斤,款式多樣。再按照不同的成色批發,有的幾百塊一噸,大部分三四千一噸,品質很好的,近兩萬一噸。它們一部分用於出口,一部分則會被運往鄭州、山西、廣州、武漢等地的二手服裝批發市場。

武漢市長堤街的二手服裝市場。圖/吳利婷武漢市長堤街的二手服裝市場。圖/吳利婷

舊衣回收本出於環保之需,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然而衣物的流向,或許正決定著流通能走多遠。

千里之外的老吳,在廣州經營著一家舊衣廠。社交平台上,他熟練地對著鏡頭招攬訂單,表示自家的業務中,可以給“孤品”直播間供貨。

就這樣,從各分散渠道聚集而來的舊衣服被低價買進,打著“孤品服裝”的旗號,搖身一變,通過直播間銷往各地。

“雖然二手舊衣少有同款,在數量上具有孤品的某些特質,但該類直播間商品價格低廉,並非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孤品本質不同。業內認可的尾貨批發瑕疵率一般為 5%—8%,多是因生產原材料不足導致一批貨中有幾件缺扣子、少腰帶等情況。而二手衣服的瑕疵是非標準化的,取決於其幾成新。”業內人士指出。

鄭州南三環尾貨批發市場的一位經營者林希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目前尾貨市場 80%的貨源其實都是二手衣。如果二手貨源與尾貨、‘孤品’混淆,真正的尾貨便沒有直播間所聲稱的‘孤品’那般有競爭力了。”

尾貨直播間倉庫,有多件同款衣服。圖/受訪者供圖尾貨直播間倉庫,有多件同款衣服。圖/受訪者供圖

“孤品”隱憂

“二手服裝交易正在經曆從無到有的過程,出現一些亂象實屬正常。”老吳倒是很樂觀。

不過,正值夏款連衣裙銷售旺季,林希卻發愁了,“二手貨源的‘孤品’直播間全場 9.9 元,款式還豐富,相比之下,尾貨批發價就要十幾元一件,批發市場的正價服裝至少也要 30 多元,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相比弄清二手服裝銷售路徑問題,舊衣市場背後循環流通不規範所帶來的影響更值得關注。

除了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隱憂,在售的低價二手服裝還有來源不明,缺乏材料成分說明、生產標準及生產廠家等商品基本信息問題,更無從識別是否經水洗消毒,這些都構成消費者始終難以放心購買二手衣物的重要原因。

售後方面,顧客對到手商品不滿意想要退貨時,也會被10元起步的自費退貨郵費勸退。有消費者分享了自己被商家以告知過“預設微瑕”“不退不換”等理由拒絕售後,平台介入後退錢退貨結果被店家拉黑的經曆。

“在低價值維權中,部分消費者索性就當丟了10塊錢,疲於主動監督和舉報。”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說。

此前,有多個報導稱,消費者在“孤品”直播間買到過使用痕跡明顯的舊衣,口袋里有藥品、瓜子殼或是有異味。甚至有網友發帖稱看到直播間正在展示的毛衣與其丟在小區回收箱的毛衣一模一樣:“因為這件衣服破了一個小洞,而且越洗越長我才扔的。”

在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看來,把舊衣當成新衣賣,這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還可能涉嫌欺詐。“不退不換”也有霸王條款之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可按五百元計算。

“即便不叫孤品直播間,僅二手交易而言,目前二手服裝市場規則也不明朗,行業比較混亂,存在惡性競爭。”陳音江說,二手服裝的鑒定、清洗和消毒等方面缺乏標準,在判定交易環節的責任劃分和執法時缺乏確切依據。因此系統管理需要盡快落地,才能助推二手紡織品流通市場良性循環。

二手服裝市場如何在規範中前行?

事實上,二手服裝的來源複雜且分散,可能來自個人、回收站、捐贈等多種渠道,難以追溯和全面掌控,這無疑給監管增加了難度。加之交易形式多樣,包括線下的跳蚤市場、舊貨市場,以及線上的各種平台,監管需要覆蓋眾多不同的場景和模式,存在很多盲區,很難做到全面有效監督。

“在直播門檻較低的情況下,平台也很難核對資質,如果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違規成本很低,一些二手服裝交易隱蔽性又強,難以取締。”崔麗麗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偏信所謂的孤品低價的人太多。儘管如此,電子商務平台應依據平台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加大處罰力度,對平台內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經營者實施警示、暫停或終止服務,及時公示和建立黑名單,對相關行為人再次入駐平台進行限制。

今年3月,中國舊貨業協會、全國二手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啟動了《二手貨品質鑒定通則》和《舊貨(二手貨)市場經營管理規範》2項國家標準修訂工作,從商品品質鑒定到商戶經營管理,都將有更加明確具體的規範和要求。

期待新規的同時,林希基於多年的從業經驗提出,舊衣服即使經過簡單的洗滌、翻新,仔細檢查仍可查找到痕跡。她建議消費者,一旦發現商標和吊牌發黃髮舊都要警惕,外購的衣服無論新舊都要有正規廠家打上的吊牌和合格證,千萬不要為了慳錢購買三無的山寨產品。在直播間也可要求查看衣服的腋下、袖口、領口等部位是否有磨痕、起毛、串色掉色,或者明顯的汗漬和汙黃等情況,再綜合決定是否要買。

回歸消費的起點,其實做出決策時不被所謂的孤品模式帶偏節奏,而是更加理性地選擇,購買真正需要的商品,就可不必讓舊衣經過循環成為下一批垃圾。

(原標題:我扔掉的東西,在直播間被瘋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