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她的臉讓一切狗血劇情合理化

打開《玫瑰的故事》,我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句話是,“美是主觀的,但劉亦菲美是客觀的”。因為她這張臉,黃亦玫這個人見人愛的絕世大美女角色立刻合理化。這一瞬間,我彷彿明白了《以愛為營》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玫瑰的故事》海報《玫瑰的故事》海報

這種“合理”,真的不是對劉亦菲的偏愛使筆者失了智,而是《玫瑰的故事》實在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屬於比較罕見的那種情況:整個故事的成立,必須建立在主角人設的合理性上。

亦舒原著中,以一種階段式的他人視角,講述了幾個男人目之所及的“玫瑰”半生的故事。在這些男人的講述里,無論是兄長、追求者、女婿、繼子,他們都對玫瑰的美感歎不已,驚為天人。書中,幾乎每一個男人見到玫瑰都有種“如遭雷擊”的美貌震撼,進而“心旌動盪”“一見鍾情”“願意為她付出一切”。

整本書講述的,也是玫瑰的幾段或淒美或奇情、但都很極致的愛情故事。這本書的狗血程度,滿到像爾康對紫薇的愛,本來就是溢出狀態,改編到電視劇中,如何讓這些狗血合理化,一靠“玫瑰”扮演者的魅力。而這朵“玫瑰”,幸好是劉亦菲。

《玫瑰的故事》劇照《玫瑰的故事》劇照

二靠什麼呢?編劇的改編。《玫瑰的故事》天然改編難度不小。首先是小說的視角在幾個男性間切換,用一種階段式敘事在觀察玫瑰,這個敘事方式在一部38集的長劇中必須調整;第二是小說沒有一以貫之的男主,使得影視改編中感情線梳理和確定有難度;第三則是除了情感線,小說對玫瑰的生活、職業、心理等方方面面,缺乏描寫,導致這些方面在影視改編中要做大量的原創工作;第四則是“公序良俗”,比如原著中追求玫瑰的周士輝已婚,還在妻子孕期追求玫瑰這個女中學生,又比如繼子愛上玫瑰,這些在電視劇中必須做出修改。

該劇編劇李瀟,曾寫過《好先生》《大丈夫》《我愛男閨蜜》《驕陽伴我》等作品,擅長都市情感題材,台詞俐落犀利,筆下女性人物常有打破常規的個性之處。比如《驕陽伴我》裡白百何飾演的女導演,做事幹練,做人爽直,絕不拖泥帶水。李瀟本人屢次參加公開活動時,發言也是十分忠於自我,直來直往的。她來改編《玫瑰的故事》,在筆者看來很合適。

黃亦玫(劉亦菲 飾)與莊國棟(彭冠英 飾)黃亦玫(劉亦菲 飾)與莊國棟(彭冠英 飾)

果然,看了前六集,李瀟確實是技術老到的編劇,她用一種很安全的方式改寫了周士輝段落(並保留了狗血淋頭的觀感),並借此迅速建立起了玫瑰的人設和她身邊的人際關係。在莊國棟段落里,她也補全了原著中缺失的二人建立情感的過程。還原創了玫瑰的職場線,成功地將原著中玫瑰的嫂子放進了這條故事線中。

最重要的是,經她一改,狗血是狗血,但《玫瑰的故事》最起碼像個當代中國內地故事了。玫瑰,不是豪門千金,而是知識分子中產家庭女孩;玫瑰的哥哥,不是眼高於頂的精英商人,而是樸實善良的正常男人,相親屢戰屢敗;從目前的簡介看來,原著玫瑰嫁入豪門,成了富老頭續絃的情節應該也不複存在,增加的事業線,也能看到除了感情之外,玫瑰有她的工作能力和事業野心。

講真,即使劇版談不上觀念前衛,也改編得比原著領先好幾個身位了。你說這是爽文“瑪麗蘇”?這起碼是當代“瑪麗蘇”,而非四十年前的“瑪麗蘇”。

《玫瑰的故事》劇照《玫瑰的故事》劇照

在筆者看來,原著小說有兩個最嚴重的問題,一,女主玫瑰被描寫成了一個“美”的符號,而非有血有肉的真人;二,這部出版於1981年,以那個時代香港精英階層為主要敘事人物的小說,明顯在價值取向、故事背景等方面與當下中國現實社會有著嚴重割裂感。說句不客氣的話,這部小說所傳遞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是能把當代都市女性嘔出幾口血的。比如“大學文憑實在只是美麗的裝飾品,毫無實際用途,我只希望快快尋張飯票,嫁掉算數。”“女人的溫柔藝術在今時今日早已失傳,略微遷就,咱們做男人已應感激上帝。”都是書中原話。

林更新 飾 方協文林更新 飾 方協文

書中最有意思的人物,是玫瑰的第一任丈夫方協文,是玫瑰的大學同學,一個老實平凡的美籍華人,在玫瑰和她的香港精英家庭和朋友們看來,“不修邊幅,笨,遲鈍”,是個“絕望的人物”,這樣的普通人,自然在他們眼中是配不上玫瑰的,而玫瑰自己也承認,與方的結合,是她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心灰意冷之選。

而玫瑰的第二任丈夫是億萬富翁羅爵士,比玫瑰年長許多,但在這群人的眼中,二人是極其般配且是真愛的。玫瑰繼子的原話是:“黃玫瑰,她嫁我父親,可不是因為他是億萬富翁,他有爵士銜頭,她是個完全不計較的女人,只是愛他,所以當日就嫁他了。而父親,父親值得女人仰慕傾心的質素實在太多。”

看笑了,這赤裸裸對中下層階級普通人的蔑視和譏諷。同時,這種“愛無關物質和階級”的表述,又是赤裸裸的矛盾和無稽。我來梳理一下其中的邏輯謬誤:方協文配不上玫瑰,因為他“不修邊幅、笨拙遲鈍”,比不上玫瑰身邊社交圈子的人“玲瓏剔透”。而他們的優雅玲瓏和方的笨拙樸素,難道不是階級差異帶來的物質生活和眼界見識的差異?既然方協文配不上玫瑰,本質上是階級問題,怎麼到了受益於養尊處優帶來的個人魅力的羅爵士這裏,“愛就和物質和階級無關”了?此處,應有羅爵士用顧里的聲線朗讀名台詞:“如果我羅德慶今天是個領救助金的學生你黃玫瑰還會愛我嗎?”

《玫瑰的故事》劇照《玫瑰的故事》劇照

這兩年,常常看到一些短視頻營銷號在傳達一種觀點:“亦舒在幾十年前寫出了內地至今缺少的真獨立女性”,恕我直言,這個觀點實在難以苟同。當然,我們不能拋開曆史和地域特點,看作者和作品。亦舒生於上世紀40年代,成長於香港,其作品中的價值取向,既有香港經濟大發展時代的都市女性覺醒印記,又有當時香港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傳統女性烙印。她所描寫的玫瑰,美麗善良,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優異的成績,但終其一生,是在男人堆裡打轉,十幾二十歲時尚有個性和獨立精神,到了三四十歲,卻退行成了金絲雀一般依附他人的嬌弱豪門太太。個人的選擇,沒什麼好譴責的,但將這種美稱頌成傳奇,那也只能是屬於上個世紀香港半山豪宅里的傳奇,一股子遮掩不住的在金玉錦繡堆裡腐朽的味道。難道還要把這些作品,貼上“內地少有的獨立女性”之類的標籤?1990年代,內地經濟水平不如香港,那時的香港及其文化,是帶著光環的,那時的亦舒作品,對內地年輕女性來說,是有“開眼”和“造夢”的閱讀快感的。但現在,已經是2024年了,求求營銷號看看日曆再博流量,你好歹博得與時俱進點。

所以,在筆者看來,《玫瑰的故事》目前看來,是一次成功的改編。電視劇的改編起碼從根子上,改變了原著的“封建味兒”,比如,莊國棟這個人物改編成了很典型的冷漠自私的都市精英男性,和玫瑰因為道不同而分開,而非原著中囿於孝道和傳統放棄真愛的悲劇男人。

劇版修改,也在試圖讓玫瑰成為一個正常的當代女性,在經曆比較當代的女性困境,“曆劫”之後,應該也會走上一條自我實現和成就的道路。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說在原著中,玫瑰是在愛情中尋找自我,那麼現在在電視劇中,起碼能看到,玫瑰明確的當代女性的愛情觀點,“愛就在一起,不愛就離開”,沒什麼“從一而終”“雙潔”之類的牌坊束縛,更不需要什麼“追妻火葬場”來完成大團圓敘事,無論是走入一段關係還是離開一段關係,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和承擔後果,更不會被男性定義價值。而且,電視劇明確的將男主定為玫瑰的哥哥——這個親情上永遠支持她,不會用“男凝”的眼光稱讚她的美、意圖占有她的男人,算是國劇罕見。

佟大為(右)飾 黃振華佟大為(右)飾 黃振華

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這可以從人物關繫上確立玫瑰故事的基調:她這一生會吃愛情的苦,但愛情不會成為她人生唯一的註腳,她的美貌更不是她唯一值得驕傲的美,她會在家庭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終實現一種她渴望的幸福。

當然,該劇目前播出集數還不多,後續劇情到底如何發展,筆者也不知道。如果猜錯了,我會唾面自乾,然後繼續欣賞劉亦菲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