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新財富500富人榜:深圳53名企業家創富1.59萬億元

作 者丨林典馳

編 輯丨孫超逸

6月12日,2024新財富500創富榜發佈會。榜單顯示,今年上榜的500位企業家(或家族)總持股市值為12.3萬億元,平均持股市值為247億元,上榜門檻為66.3億元,持股市值百億以上的企業家為336位。

這些主要指標較2019年有五成漲幅,距2021年的曆史高點則有三成左右回調。整體來看,增長依然是主旋律,中國產業的競爭力日新月異,是企業家創富最堅實的地基。

今年上榜的新人有81位,無人能夠躋身前100名,排名最前的是湖南的肖安江、肖自江兄弟,其旗下的五江控股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玻璃內膽保溫產品企業,如今切入了鈦及鈦合金等產業,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65億元,淨利潤17.5億元,這兄弟二人也以262億元持股市值排名第110位。

在今年的榜單中,共有53位深圳的企業家入選,持股總市值達到1.59萬億元。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持續穩居榜單前四,也在深圳地區榜單中位列第一。

財富增長更迭

上榜人的更迭,映射經濟結構轉換的無聲淘洗,更體現中國經濟立破並舉的熱辣滾燙。

同為80後的黃崢、張一鳴分列榜眼、探花,持股市值則已從5年前的700億元量級,分別躍至4248億元、3402億元。

馬化騰、馬雲、丁磊、曾毓群、何享健、秦英林等人穩居創富榜前十。

王健林先後出讓了萬達電影、珠海萬達商管的控製權,但仍掌握著大連萬達商管集團46%股權,後者2023年正常發債,以其中披露的數據計算,王健林父子總身家達1406億元,回到前十。

22年來,上榜企業家的主體結構從製造當家,到地產主導,到“互聯網+”領銜,再到今天以“綠色化+智能化”為中樞,榜單主梁的變換,代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刷新,代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擴容,也映射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變遷與升級。

承載七成居民財富的地產,在榜單上留下濃墨重彩。22屆創富榜中,地產企業家合計奪冠6次。2007年,前十名中有7名來自地產。

2013年,173位地產企業家上榜,占比超過1/3。這一年,也是中國15~64歲勞動人口數量越過拐點之年。剛需增量遞減,開始影響供應。此後,地產企業家在榜單上的相對實力穩步下滑。

2024年,上榜的地產企業家只有40位,他們的總持股市值為1萬億元,從人數到財富,均下滑至只占全部上榜人的8%。

新的風口也意味著新的發展機會,民企創富力持續上行。據新財富統計,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就合計貢獻了約148位上榜企業家,其人數占比已接近30%。

深圳53名企業家上榜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一批批深圳企業抓住時代風口,創造社會財富。

在今年的榜單中,共有53位深圳的企業家入選,持股總市值達到1.59萬億元。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持續穩居榜單前四,也在深圳地區榜單中位列第一。

近年來立訊精密向汽車零部件企業轉型,立誌成為全球前十的汽車一級供應商,2023年,其汽車業務營收近百億元,同比增長50%。

公司實控人王來春家族以持股市值1142億元位列深圳榜單第二,在總榜單中排名第13,較去年上升4位。

在整車賽道中,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持股市值被三位汽車業大咖反超,以1016.8億元位居第15名。

王傳福的表哥呂向陽1997年以1656萬元現金增資比亞迪,作為耐心資本一路陪伴,至今仍持有比亞迪13.55%股權,賬面回報達5000倍,呂向陽也以815億元持股市值,登頂金融業新首富。

在金屬與冶煉領域,昔日號稱“銅王”的王文銀和劉結紅夫婦也跌落寶座,而在印尼成功佈局鎳鐵資源的青山集團項光達家族,踩中了動力電池風口,成為新龍頭。

大疆創始人汪滔近年來頗為低調,但其在財富榜單中的排隊已悄悄上升,最新持股市值為400億元,排在第68位。

榜單中也不乏創業式繼承走上接班之路,青年榜中,來自深圳的東陽光實業張寓帥,便為父親去世後繼承家業,今年年僅37歲,最新持股市值290.8億元,位列第98名,較去年排名有所上升。

汽車賽道“百家爭鳴”

榜單裡面,汽車賽道表現最為亮眼,同時也是競爭最激烈的賽道,今年汽車產業鏈的企業家整體上榜78位,還在持股市值增速最快50強中奪下13個席位。

李書福父子除了控股浙江吉利控股集團,還持有沃爾沃集團6.8%股權,以及梅賽德斯奔馳9.69%股權等。其資本運作也步入快車道,路特斯、極氪先後上市,2024年,其以1220.9億元持股市值,位居創富榜第11名。

長城汽車則抓住了新能源車和出海兩大增長點,2024年,魏建軍以1198億元持股市值,位居創富榜第12名。

隨著小米SU7熱銷,人氣最高的企業家雷軍以1025億元持股市值,位居創富榜第14名,他的創業夥伴林斌、黎萬強、洪峰、許達來也重新聚首榜單,小米集團成為榜單上創富力最強勁的企業。

新勢力中,“蔚小理”的創始人進一步分化,理想的李想以652億元持股市值排在第34名,超過了美團的王興、百度的李彥宏、京東的劉強東。李想早年創業的第一位合夥人,如今是理想獨立董事的樊錚,本次亦以112億元持股市值新上榜,超過蔚來的李斌。

諸多手機零部件廠商,近年來紛紛向汽車零部件轉型,諸如聞泰科技、韋爾股份、格科微、瑞聲科技等傳統消費電子廠商,均積極開拓車載業務,多家獲得40%以上的高增速。

藍思科技從蘋果獲得營收同比下降,而汽車業務實現50億元營收,增速在40%以上,有效對衝了消費電子業務的低迷。

互聯網巨頭入場,加速了汽車業的智能化,如華為聯手賽力斯推出問界,百度AI技術賦能極越,阿里巴巴合資上汽集團推出智己等。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優勢,既受益於動力電池產業加速了“電動化”過程,從油到電,降低了消費者使用成本;也受益於和TMT產業鏈、互聯網巨頭、AI獨角獸的充分交融,賦能了“智能化”過程,提升了消費者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