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到底要不要“出片”?

每逢假期,旅行成為很多人放鬆身心、調劑生活的選擇。令人難忘的旅行體驗,也在各個社交平台造就了一種現象:每逢出遊必出片,假期每每上演“朋友圈攝影大賽”。“非出片、不出遊”?我們究竟該如何發現和享受旅行的樂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想必不少人的朋友圈里,都有這樣的“打卡達人”:他們的旅行動態堪稱網紅地標“收割機”,無論到哪裡,總能拍出各式各樣精緻照片。大到最具標誌性的風光、建築,小到頗具國民度的美食、飲品,無一不被收入鏡頭。社交平台的九張圖常常無法滿足他們旺盛的分享欲,各類軟件製成的拚圖里,一次旅行出遊大大小小的“打卡”安排盡在眼前。這類帖文下也總是不乏點讚和評論,有的誇獎人美景美,有的羨慕自在暢遊,也有追問行程細節的同好者,期待著以後收穫“同款打卡”。

圖源上遊視頻圖源上遊視頻

人們為什麼對拍照、曬圖情有獨鍾?一方面,拍照是證明到場的方式之一。相較留下詩詞、書畫、遊記來紀念“到此一遊”,攝影技術簡單直觀地為遊客在旅途中定格瞬間、珍藏永恒。拍照功能日趨簡便、攝影手段日漸豐富的各種智能設備,也在更加便捷地滿足著遊客“用取景框收集世界”的勃勃興致。

另一方面,拍照還能滿足分享信息、獲取信息的社交需求。如今,很多遊客已不再僅僅依靠旅遊網站、書刊等傳統渠道來挑選目的地,社交平台花樣繁多的“打卡照”成為現成的旅遊攻略。另外,在社交平台“打卡”一些風光獨特的景點,不僅記錄了這段不同凡響的旅行體驗,更能夠通過分享充分釋放個性態度,展現與眾不同的形象特質。

“出遊即出片”,正在成為社交媒體上的一種旅行標誌,更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照片創造景點、出片決定行程”的旅行攝影概念。有研究顯示,超過40%的年輕遊客將“出片”作為選擇旅行目的地的首要考慮。有需求,自然有供給。眼下,“出片率高”已經成為一些景區宣傳營銷的重點,而旅拍服務也應運而生。由店家配備服裝、妝造,為遊客提供跟拍、修圖等一站式服務的“新玩法”,正在獲得越來越多遊客青睞。有的地方旅拍甚至已經小有規模並形成集聚效應,反過來成為吸引部分遊客專門前往體驗的重要賣點。

也要看到,旅行攝影的樂趣,應當是在旅途中捕捉值得發現的細節、值得回憶的瞬間,實現個人與環境的深度聯結、相互融合。倘若將旅行攝影當成一種刻意而為甚至帶有表演色彩的跟風行為,很可能成全的是別人的關注與熱門的生意,犧牲的是不盡真切的體驗與本該美好的回憶。網友“循圖探訪”後產生觀感落差,因此吐槽平台上的“濾鏡景點”都是“照騙”的真實案例,現實中也屢屢出現。可見,追隨別人拍過的同款照片,也未必能夠收穫同樣精彩的體驗。

眼下,也有不少人選擇放棄在旅行中排位置、找角度、比姿勢、修圖片的“打卡KPI”。或許,放下“不拍照就等於白來”的包袱,可以更好地用眼睛看、用身體感受,“享受路過的一切”。不被濾鏡、美顏所羈絆,自然可以更好感受旅行的當下,更多回歸旅行的本真,為自然風光、人文底蘊、曆史價值奔赴或駐足。從拍美圖中體驗“打卡”的樂趣,是一種新鮮的旅行選擇,但這不是唯一選擇。別忘了,旅行本身就是一種意義,不會被相片框住,更不能被打卡定義。

(文 | 江奕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