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造中的她”論壇上,聽女性電影人探討行業挑戰

6月12日,“創造中的她”中國女性電影人峰會在上海外灘源壹號開幕,吸引了眾多行業傑出人士。

中國女性導演專題論壇現場中國女性導演專題論壇現場

其中,分論壇一請來了著名導演許鞍華、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導演劉伽茵以及編劇兼導演滕叢叢在內的電影業界和學界知名人士,主題聚集女性在電影藝術中的創造力與影響力、挑戰與未來前景。通過跨代對話,從資深導演到新興創作者,各代女性電影人共同分享了她們在影視行業的經驗與見解,同時探討了導演的女性身份如何塑造了電影的創作過程。

毛尖毛尖

毛尖教授作為峰會分論壇一的特邀主持人,向在場的幾位女性電影製作人和學者提出了一系列挑戰性的問題。她詢問許鞍華導演關於其對女性主義的理解,同時探詢劉伽茵導演是否在創作時有特別的自我認知。滕叢叢導演被問及她在《我的阿勒泰》中塑造的女性“苦中作樂”的看法和作為女性導演的身份認同。戴錦華教授則被邀請分享她對女性電影和中國女性導演能見度的看法。

導演許鞍華分享了她關於女性主義和電影創作的見解。許鞍華首先澄清了她對女性主義的看法,她表示自己並不自認為女性主義者,但她的工作已自然流露出對女性主題的敏感和關注。作為女性導演,她無法忽視從自己的性別視角進行創作。與此同時,她也觀察到一些女性似乎內化了“男性視角”,這令她困惑,她通過反思,持續探討自己與女性主義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她的創作過程。

許鞍華許鞍華

在回應主持人毛尖關於“渣男”的提問時,許鞍華金句頻出,她說,很奇怪為什麼很多好好的男人,一結婚就變成了“渣男”,這裏的渣,包括對妻子的控製和限制等。關於電影創作的態度,許鞍華謙虛表示,電影製作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她強調《天水圍的日與夜》等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團隊中編劇還有攝影師的提議。

戴錦華教授作為此次論壇的學術主席,把更多發言機會留給了三位業內人士,她笑言許鞍華的謙虛和不攬功恰恰是不少男性導演缺乏的品質,甚至是女性獨有的美德。戴錦華也分享了自己的個人成長經曆,甚至坦誠了她在四十歲前對於個人外貌的自卑,如她在許多場合曾經提到的那樣,是女性主義令她意識到很多問題和困境不應歸咎於自身,也幫助她完成了自我和解。

戴錦華戴錦華

戴錦華指出中國女性電影的發展是一個複雜且非線性的過程,時有反複。她認為女性導演的創作自由和主體性非常重要,不必為了證明女性能做男性做的事而選擇某些宏大題材,而應該根據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創作理念來決定作品的方向。

策展人汪汝徽說,自電影誕生之際,女性就已不僅僅是攝影機前的表演者,而是作為電影劇本的創作者和導演參與其中,展開了對電影語言的深入探索。這次的展覽專注於展現那些在電影工業尚未成熟時就開始發展自己獨特電影語言的女性導演。

汪汝徽汪汝徽

舉例而言,汪汝徽提到了Alice Guy——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導演。Alice Guy在盧米埃爾兄弟的放映前就已經開始拍攝電影,並且創作了世界上第一個虛構敘事電影。這表明她不僅僅是個早期影視工作者,而是真正的電影先鋒。此外,她也提到了謝爾曼·杜拉克,她不僅是印象主義電影的奠基人之一,而且在電影史上佔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儘管她的成就通常被忽略或被男性同行如路易·德呂克所掩蓋。

汪汝徽說,展覽中包含了許多通過珍貴的修復作品呈現的電影,儘管某些電影只能通過殘片觀看,如謝爾曼·杜拉克的作品《西班牙的節日》,原長達90分鍾的影片現只剩下20分鍾的片段,但這些都足以顯示女性在電影史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她進一步強調說,通過舉辦這樣的展覽,旨在糾正曆史視角,重新認識和評價女性在電影曆史中的地位及其作品。

劉伽茵劉伽茵

導演劉伽茵回應說,作為電影學院的教師,她也非常遺憾在教科書中很少看見和聽到這些女性電影人的名字,她認為重建電影史的縱深感是非常重要的,她感謝了此次展覽和策展人的貢獻。

劉伽茵說,她在過去兩年開始深入考慮自己作為女性的導演身份,發現性別視角自然地影響著她的創作風格和內容選擇,而她曾經一直無法釐清究竟是性格因素還是性別因素在影響她的作品。她特別提到,在她的作品《不虛此行》中,曾考慮性別角色的轉換,意識到這樣的改變引發了對社會性別期待的反思。她還談到,儘管女性在創作上有平等機會,但社會文化和傳統觀念往往限制她們在選題和表達上的自由。此外,劉伽茵指出,她作為教師觀察到00後的女性學生們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勇氣和自我意識,她鼓勵女性導演探索廣泛題材,追求創作自由。

滕叢叢滕叢叢

導演滕叢叢最近因為《我的阿勒泰》熱播而引發廣泛關注,滕導演認為女性主義在公眾層面不需要走得多麼深,而是需要釐清公眾對它的妖魔化和片面化的誤解。她還笑言《我的阿勒泰》中的“巴太”就是創造出來的理想男性形象,“現實中根本不會存在”。

滕叢叢在論壇上直言,電影行業中仍然存在性別歧視現象,包括劇組內的不尊重和性騷擾行為,表示這些都是她創作生涯中不斷面對的挑戰。

在論壇現場面對澎湃新聞關於“女性是否往往不如男性更加團結”的提問中,滕叢叢否定了這種看法,她認為以往女性需要雌競往往是因為她們本身不掌握資源,只能靠依附男性,而今天女性已經可以依靠自己安身立命,“雌競”則成了偽命題,也遠不如“雄競”來得殘酷和令人不齒。滕叢叢通過她個人的敢言,令線上線下觀眾都感受到了新一代女性導演的魄力和勇氣,對於不喜歡的現象,她敢於抨擊,對於希望實現的願景,她們也在通過作品來表達。

最後,滕導表達了對未來女性導演地位的樂觀看法,認為隨著社會逐漸進步,女性導演將擁有更多機會和自由來探索多樣化的創作路徑。她鼓勵所有女性導演勇敢地嚐試不同題材,保持創作上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