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論道丨低空經濟重塑城市格局,粵港澳大灣區領跑

曾麗(仲量聯行華南區研究部總監)

張棟磊(仲量聯行華南區研究部高級分析師)

在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和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低空經濟和生物製造、商業航天等行業一道,被列為要積極打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增長引擎”,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作為國內發展低空經濟起步較早的省份之一,2021年的《廣東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已提出要做大做強無人機產業,推動在物流等主要行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廣東省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創新城市空運、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應用場景,加快建設低空無人感知產業體系。

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產業,是以電動化、智能化、大眾化低空飛行活動為主體的綜合經濟形態。低空經濟將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通過開發低空空域資源這一新的要素,正在創造新的產業生態,重新定義未來出行的形態,推動著城市空間利用方式的變革。

我們發現,在強大產業基礎和積極政策探索的助力下,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在低空產業鏈強鏈補鏈、空域監管政策探索、應用場景創新等多維度領先發展,不斷激活城市立體空間資源,正在重塑未來城市格局、提供發展新動能。

低空經濟的崛起繁榮,離不開飛行器研發製造、政策監管規範、應用場景逐步拓展豐富的協同作用,從而實現各環節逐步形成閉環。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基礎雄厚、政策支持有力,整體產業領先優勢明顯,代表了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潛力。

賽迪顧問發佈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深圳和廣州低空經濟企業數量分屬全國第一與第二名,遙遙領先其他城市。根據“廣東發佈”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無人機產業鏈企業1730多家,產值960億元,與全國產值1520億元相比占比超過六成。

依託本地雄厚的製造業產業基礎,大灣區在低空經濟領域形成了較強的產業優勢和集聚效應。大灣區低空經濟企業中,既有大疆、順豐、極飛等頭部廠商,也湧現出如億航、小鵬、廣汽等行業參與者,還吸引了全球知名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研發製造商Lilium落地。

低空應用是低空經濟產業佈局的核心。目前,大灣區已經基本跑通了“低空經濟+公共管理”的商業模式,湧現出應急搜救、遙感測繪、消防等諸多細分領域的行業應用,並已出現飛行器平台化、行業相關配件模塊化等趨勢,逐步匹配飛行器與多樣化的行業需求。

低空經濟多元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大灣區。考慮到專業化、行業類應用領域競爭日益激烈,大灣區企業已將目光投向低空經濟的“藍海”——面向一般大眾的應用場景。有別於聚焦航拍、娛樂等用途的一般消費級無人機,目前正在大灣區進行較多商業化、規模化試驗的應用場景主要是物流運輸、交通文旅等。

無人機參與物流運輸主要使用在城市人口密集區120米以下的空域,重點解決高貨值、長距離以及高時效性、即時性要求的應用場景。大灣區部分城市存量建築已經開始相應的改造升級,例如在辦公樓、產業園區的建築樓頂平台或露台建設或安裝無人機起降台、信號收發等設施設備。

為了改變現有低空經濟物流運輸應用需依託配送站定點配送的局限,無人機配送入戶的新模式日益受到關注。在珠海市的華髮“珠海灣”住宅項目方案中,小區內將建設無人機低空飛行起降場,並為每套住宅在陽台一側預留無人機入戶起降台,陽台也被設計成大挑高、錯層、外挑式的形式。我們相信,在未來商用和民用的建築設計中,為低空經濟應用場景落地預留起降空間或將成為趨勢。

以eVTOL飛行器為代表的低空載人飛行器,是低空經濟的前沿領域,可以為城市空中交通提供環保、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有望成為未來低空經濟商業化又一重要方向。近期,一系列eVTOL飛行器試驗落地大灣區,為全國乃至全球低空載人飛行試驗貢獻了“大灣區智慧”。相應地,包括專用垂直起降機場、機庫、指揮調度中心、乘客候機區、服務中心等在內的物理基建載體和配套設施的設計、建設、運營,也應早做規劃和準備。

在我們看來,各類面向大眾的消費級低空經濟應用場景陸續呈現創新,正在深刻改變城市空間利用格局。在向低空尋求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立體空間資源得以激活,並轉化為具有新型商業與社會價值的生產資源。低空經濟“空中+地面”的新型經濟形態,最大化、立體化地利用了城市空間,拓展了城市發展的邊界與尺度,推進城市格局網絡化趨勢,並為城市創新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編輯:陸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