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部:涉密人員社媒曬自拍泄露身份,遭間諜策反出賣涉密文件

當前,各類網絡社交媒體平台憑藉其即時性的溝通優勢,成為人人必備的網絡應用產品。同時,境外間諜情報機關也在其中不斷地尋找目標,試圖“獵取”用戶手中的秘密。今年4月15日,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創新引領·國安礪劍》“十大公民舉報案例”專題展播中,就公佈了一起犯罪嫌疑人趙某因為在網絡社交媒體平台泄露自己涉密人員身份,而遭到境外間諜情報機關人員攀拉策反的典型案例。

02:40

好奇的“網友”

在某涉密單位工作的趙某,喜歡在辦公場所自拍並上傳至網絡社交媒體平台,還時常在與網友的互動中透露自己的工作單位。其中,一位“熱情”網友對趙某的工作表現出濃厚興趣,經常打探其具體工作內容,並表示可出大價錢“購買”趙某單位的內部資料,並提出最好能夠提供涉密材料。趙某雖然已經意識到對方可能是境外間諜情報機關人員,但在金錢的誘惑面前,還是越過了紅線,出賣了大量單位內部涉密文件。趙某已被國家安全機關依法審查,迎接他的將是法律的製裁。

隱藏的“獵手”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平台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分割的一部分,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運用網絡社交媒體平台竊密也愈發猖獗。

——隱蔽關注。境外間諜情報機關人員往往會潛伏在網絡社交媒體平台的暗處,從廣大網友在網絡社交媒體平台中發佈的文字、照片、視頻等信息中,分析尋找我涉密接密人員,並伺機展開“獵密行動”。

——攀拉結交。境外間諜情報機關人員發現目標後,可能會通過加好友攀拉關係、表示對相關工作內容的濃厚興趣、開展研究合作、提供高收入“兼職”等方式,偽裝其真實身份和意圖,與我相關人員建立聯繫。

——滲透竊密。在初步建立信任後,境外間諜情報機關人員可能會採取金錢拉攏、誘蝕腐化等各種方式開展情報竊密,甚至會卸下偽裝,以威脅警告等粗暴方式逼迫對象就範,以達到其竊密目的。

防範的“法寶”

網絡社交需謹慎,防範意識不可少,個人信息莫輕傳,安全防線要築牢。規範網絡社交媒體平台內容發佈行為,既是履行保密義務的要求,也是強化自我保護的需要。涉密單位工作人員或工作生活區毗鄰涉密敏感場所的人員,更應該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不得隨意在網上發送傳播相關內容,否則將會給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的“獵密者”實施違法行為提供可乘之機。要想防範網絡社交的隱形泄密風險,有效規避“獵密者”的追蹤,應掌握以下“法寶”:

——時刻謹記網絡社交媒體平台的開放性與匿名性,時刻保持必要的警惕心與防範心,避免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

——不要在網絡社交媒體平台中傳播涉密工作場所的環境設施,顯露本人證件、製服等表明工作身份物品,不要“打卡”標記涉密場所地理位置。

——不要在網絡社交媒體平台中備註涉密工作人員的單位、職務等信息,嚴禁上傳、存儲涉密信息。

——不要向在網絡社交媒體平台中認識的陌生網友透露自己的涉密接密人員身份,討論涉密工作內容。

如發現疑似境外間諜情報機關人員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平台打探、竊取我涉密信息或勾聯我內部人員的情況,可撥打12339國家安全機關舉報受理電話、通過網絡舉報平台(www.12339.gov.cn)、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舉報受理渠道或直接向當地國家安全機關進行舉報,協助開展調查取證。依據《公民舉報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獎勵辦法》,國家安全機關將根據公民舉報線索發揮作用,給予相應精神和物質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