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喬帥離任,中國籃球國際化方向不應動搖

喬爾傑維奇喬爾傑維奇

在2023年籃球世界盃和杭州亞運會戰績不佳的背景下,連續兩屆無緣奧運會的中國男籃再次走馬換將,塞爾維亞人喬爾傑維奇離任,助理教練郭士強代行主教練職責。從近幾年中國男籃的表現來看,球隊水平與歐美強隊差距巨大,即便在亞洲範圍內也不再穩居霸主位置。不管主教練是外教還是本土教練,要想重振中國男籃,都不能故步自封,必須堅持走國際化道路,學習、理解世界籃球的發展趨勢,向世界籃球中心舞台靠攏。

首先是奮鬥目標的國際化。表面上看,中國男籃的危機和問題是通過無緣奧運會暴露出來的,而實質是競技水平的明顯下降,尤其是在姚明、王治郅、易建聯等人退出國家隊舞台之後,優秀球員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由於世界籃壇遊戲規則的變化,重振中國男籃不能像過去那樣盯著亞洲老大的位置,而必須著眼於縮小與世界強隊的實力差距。從中國男籃與塞爾維亞、德國等強隊交鋒的情況來看,即使中國隊取得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在奧運會上也難以與歐美強隊進行勢均力敵的較量。另一方面,國際籃聯的歸化球員政策也必將帶來非洲、亞洲球隊實力的整體提升,我們像過去那樣在奧運會上戰勝一支非洲隊、爆冷拿下一支歐洲隊就能闖進前八的策略已很難奏效。因此,苦練內功,敢於追趕歐美強隊才是中國男籃未來重返奧運舞台、增強在世界籃壇競爭力的硬道理。

第二是教練團隊的國際化。在去年籃球世界盃和亞運會的比賽中,喬爾傑維奇的排兵佈陣和臨場指揮用人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國籃協的管理團隊以及中方助理教練與他的配合也需完善和提高。但是,中國男籃依然需要具備世界級水平、具有國際視野的教練。從籃球世界盃賽來看,歐美強隊的教練普遍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執教的豐富經驗,這些經驗也讓他們對現代籃球有著更深厚、更全面的理解,率領德國隊奪冠的加拿大人赫伯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總體而言,歐美名帥的執教水平和對現代籃球的理解明顯高於中國教練,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努力提升。當然,教練員國際化,不是說放棄培養優秀的本土教練,而是要打造像郎平這樣有國際視野、能夠在國外聯賽和國家隊證明自己的中國教練。中國籃協應當鼓勵國內教練走出舒適區,去國外學習、執教,在實踐中完成執教能力和理念的升級。

另一方面,中國球員普遍存在自律性和職業素養不夠、在執行戰術的過程中自主性和創造性不足的問題。在未來的中國男籃教練團隊中,本土教練和外籍教練應當發揮各自所長,形成合力,最大程度激發隊員的潛力。與此同時,中國籃球的青訓也要扭轉過去以灌輸為主的執教方式,注重培養球員的創造性和自主思考能力。

第三是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從去年籃球世界盃賽來看,排名靠前的隊伍中大多數隊員都在美職籃(NBA)和歐洲聯賽效力。拿非洲和亞洲的兩支提前獲得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的隊伍來看,南蘇丹隊的球員全都在海外聯賽效力,日本隊也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亞洲球隊,NBA現役球員數量排在亞洲球隊第一位。因此,中國男籃未來要想提升國際競爭力,除了繼續提升CBA聯賽的競爭力、對抗強度之外,球員的國際化是必由之路。在去年的U19男籃世界盃賽中,擁有多名海外球員的中國隊在跟加拿大、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強隊的交鋒中展現了較強的戰鬥力,讓人們看到了一些曙光。中國籃協應當鼓勵青少年球員去美國、歐洲發展,像王俊傑、趙維倫這樣有潛質的“苗子”應儘早納入視野,還可以提供政策乃至經費方面的支持。蔡崇信獎學金、個人留學、首鋼“雛鷹計劃”、國內選拔之後去歐洲鍛鍊等不同途徑都可以嚐試。歐美是世界籃球競技水平的高地,也是青少年球員成長為世界級球員的中心舞台。中國籃球應當放眼世界,不拘一格廣納英才。

第四是裁判員判罰尺度的國際化。記者接觸的不少業內人士均認為,國內比賽尤其是CBA聯賽的吹罰尺度跟國際比賽相比有明顯差異,尤其是在“非法用手”這個重要環節,而這種差異造成的後果是中國男籃參加國際比賽時因為對吹罰尺度的不適應而吃虧。裁判員的吹罰是對規則的解讀,直接影響運動員、教練員對這個項目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影響到訓練和比賽,中國籃協需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舉辦高水平國際性賽事等方式提高本土裁判員的業務水平,解決裁判員隊伍青黃不接、整體水平偏弱的問題。

第五是國內聯賽薪資的國際化。中國男籃前主帥尤納斯在20年前就曾建議中國球員應該去歐洲聯賽鍛鍊、提高,這一建議遲遲未能成為現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外聯賽薪資倒掛的問題。塞爾維亞籃協副主席泰皮奇就說,你們的球員工資比我們的球員高得多,而水平顯然不如我們,所以中國球員不太可能去歐洲發展。周琦去澳州聯賽打球後明顯漲球,但他仍然選擇回國打球,也跟薪資倒掛有關。在中國球員分享CBA聯賽發展成果和薪資國際化、球員同水平同酬之間,籃球項目管理者需要找尋更佳的平衡點。

第六是青訓和青少年賽事與國際接軌。記者在籃球世界盃期間採訪立陶宛、塞爾維亞等隊時發現,他們的球員成長路徑更加清晰,有天賦的球員總能被發現,賽事體系也比較成熟,每週舉行、用時規範的“淨時”比賽是主流。相比之下,國內在校園隊伍、體校隊伍、職業俱樂部梯隊等之間仍然存在一定壁壘,青少年比賽中也存在著賽程衝突、一天數場的低質量“毛時”比賽盛行的現狀。要想提升青少年球員的成長速度,青少年賽事的體系化、規範化至關重要。

近年來,參加籃球培訓、比賽的青少年大幅增加,籃球運動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持續提升。但與此同時,中國男籃戰績欠佳、CBA聯賽的職業化進程不盡如人意等現狀,都為籃球運動在中國的發展蒙上了陰影。

更換中國男籃主教練是一個技術性的操作,其成效需要實戰來檢驗。而中國籃球的國際化發展關乎體系建設、項目基礎和長遠發展。如果能把這些工作做好,基於中國籃球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大眾對籃球運動的熱愛,中國男籃戰績的提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