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IMD:歐洲能源轉型方向不會改變 衡量投資機遇不能僅考慮經濟因素

郝倩/發自瑞士洛桑

新浪財經日前獨家對話瑞士IMD國際管理髮展學院戰略與政治經濟學教授David Bach。Bach教授認為,當下的企業家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全球化佈局需要綜合評估地緣關係,而不僅僅是考慮經濟要素。

David Bach是IMD創新與項目負責人,即將於今年9月上任IMD院長。他對新浪財經表示,在過去20年間,也就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15年左右,當時的投資人要國際化總是先考慮經濟要素,然後才是政治。現在的重要性排序則是反過來的。

“哪裡是最大的市場,哪裡可以找到最便宜的原料,成本較低的勞工,這些要素都是之前企業家做投資首要考慮的因素。現在形勢發生了變化,企業家在做投資決策時,首先要考慮各方的地緣關係。所以投資人應該明白一點,現在只是強調某個市場的規模,供應商的完善,或者成本優勢已經不夠了。”

Bach解釋說,在現在這個階段,世界正在“重新佈局國際化”,國際化沒有消失,只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投資本身不僅是為了開拓市場,服務消費者,還有分散風險,平衡地緣關係的考慮。

說到歐洲目前所處的形勢,David Bach認為大選之年有一些變數,但也沒有媒體所描述的那麼戲劇性。實際上可以看到歐洲整體有點向“極右”傾斜,有可能是向右轉,但即使是極右本身也是分裂的。英國的情況有所不同,接下來的大選,右派保守黨可能會有大問題。

無論如何轉向,Bach認為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歐洲的選民都有很多顧慮。事實上,確實是有諸多問題不如人意,無論是淨零和環保監管政策,就業市場,居民收入,AI,還是中產的生活方式是否可以維持等等。這都是極右翼升溫,綠黨失去陣地的原因。

關於歐洲新能源產業的困境,其實有一個不應該忽略的背景。在對抗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一開始最為積極推動的就是歐洲,無論是從政府推動的決心,規則的製定以及對投資的扶持層面,歐洲都是最先投入的,然而當其他人趕上來,歐洲卻在很多新能源領域落後了。

”如今,因為歐洲的產業刺激和補貼不到位,反倒是讓歐洲的企業開始往海外遷移,其中一部分遷去美國,也是為了去受益美國的產業補貼政策。”

與此同時,歐洲並未能受益之前的低息環境,利用較低的融資成本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現在不僅是市場變化,進入高息環境,就連政府預算也捉襟見肘。舉個例子,之前德國結束了對購買電動車的補貼,其實就是因為預算不足。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看到歐洲現在有些搖擺,但總體趨勢,依然是新能源板塊的投資越來越多了。”

“所以目前對於歐洲而言,能源轉型是無法避免的,接下來也出台新的新能源補貼或者推進法案。難點就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平衡好誰投資誰受益。當然,補貼本身也不是推進新能源產業的唯一路徑,從完善供應鏈,到建立歐洲統一的資本市場,吸引更多技術工種,私人投資進入等等,諸如此類都會有益於快速推進能源轉型。”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而言,貿易的本質是要惠及本國消費者,又不能給本地產業帶來毀滅性打擊。因為關稅是“雙向道”,“你可以把外來的商品擋在門外,卻也可能因此導致自己的產品無法順利進入到其他的國家。同時,如果這個工具使用不好,還可能讓本地企業缺少危機感和創新能力。”

“如果你有一個顛覆性的科技,你的“祖傳產業”就需要一些時間去調整適應。比如說,無論是蔚來還是比亞迪,他們從創立伊始就是做電動車,電動產業,從來沒有做過內燃機汽車。但歐洲不同,他們可能做了一百年的內燃機。現在是在進行電氣化的轉型,他們已經在努力,但依然需要時間。因為電氣化需要不同的技能,供應商,為消費者提供的價值也有不同。如果市場完全放開,風險就是那些跑在前面的公司會湧入這個市場,讓歐洲企業徹底失去機會。那歐洲肯定是不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可如果你的壁壘時間太長,同樣有風險,就是歐洲本地製造業因為缺乏競爭失去了創新能力。”Bach說。

總體而言,Bach認為,當下的商界領袖遇到很多挑戰,從地緣政治,能源轉型,到AI,新一代千禧年後進入職場後,對職場的預期發生變化。作為一個商學院,最重要的戰略還是要與真實的商業世界保持緊密的聯繫,深化對商業世界的影響,解決商業世界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做抽像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