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併購後續:潤陽董事長到通威彙報工作,系列問題待解 | 能見派

文 | 新浪財經 劉麗麗

有人說,行業整合者更喜歡冬天。在光伏行業的“冬天”里,有企業出手了。

不久前,通威股份宣佈計劃以不超過人民幣50億元,取得潤陽股份不低於51%的股權,從而使潤陽股份變為其控股子公司。

這兩家公司都是電池片領域的龍頭。根據InfoLink的數據,通威位居2023年電池片出貨量第一,潤陽股份排名第五。因此分析人士認為,本次收購是電池片行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併購計劃,並可能對行業產生引導與示範效應。

這場收購進展可能比想像的更快。有傳言稱潤陽的員工已經開始學唱通威的司歌。新浪財經從消息人士處獲悉,潤陽股份董事長陶龍忠8月19日以彙報人的身份參加了通威週一的會議。彙報細節不得而知,但釋放出的信號值得關注。

各取所需,曲線出海

“這是對地方政府的雪中送炭之舉。”一位光伏行業資深人士對此次併購的第一反應是這樣的。

潤陽發展的早期,有來自地方國資股東的強大助力。潤陽股份的前身潤陽有限註冊地本來在蘇州崑山,2020年5月變更到了鹽城經濟開發區,並更名為“江蘇潤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據悉,此舉的背後原因是鹽城政府為引進高端製造業,在資金和政策層面給予了大力支持。

早在2017年,潤陽股份便獲得來自鹽城國資的2億元投資,並於鹽城經開區建設總投資15億元的2GW高效電池片項目。目前,持有潤陽股份19.48%、11.13%的第二、第三大股東悅達新能源、鹽城元潤,也均由鹽城地方國資實控。

有消息顯示,運作上市前,潤陽股份獲得的政府補助高達8.23億元,接近8.54億元的股權融資規模,而這8.5億元股權融資中,政府平台投入4億元。

如果潤陽股份成功IPO,將成為鹽城首家市值超百億元上市公司,而鹽城地方國資的實控體作為其第二、第三大股東,將收穫20甚至30倍以上財務回報。2023年,鹽城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482.7億元,這筆投資的回報一旦落定,對地方財政來說,意義可想而知。

但這場IPO最終無可奈何花落去,被“曬在沙灘上”的不只是潤陽的實控人。幾年間,潤陽不斷爆出欠薪、裁員、停工、被設備廠鎖設備等消息。

潤陽對通威的吸引力主要是什麼?

通威股份在公告中提到,“潤陽股份已建立5.5萬噸工業矽、13萬噸多晶矽、7GW拉晶、10GW切片、57GW太陽能電池和13GW組件產能,並適當佈局部分光伏電站業務,形成了自上遊工業矽到終端光伏電站完整的產業鏈,在生產成本、產品品質、品牌價值等方面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並在美國、泰國、越南等部分海外市場建設了富有競爭力的產能,能夠滿足海外市場溯源要求。”

光伏行業資深人士認為,這段話的重心其實在後面,通威控股潤陽一下子延伸了自己的海外佈局。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對於潤陽的收購完成後,通威將具備完備的東南亞矽片電池+美國組件產能,直接獲得完備的對海外出口體系。

上述人士表示,根據測算,如果後續順利獲得IRA補貼,考慮30%雙反稅率加征後仍有望獲得4美分/W盈利,幫助通威直接切入海外高盈利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通威股份自身還未在境外設立過光伏產品製造工廠。而潤陽不僅在泰國、越南等東南亞有數個工廠,更在美國興建了組件廠,在美擁有1.5GW組件產能以及部分在建產能。潤陽的主力組件產品RUNERGY在美國市場的市占率排名前五。

2023年通威公開表示要提升海外市場出貨占比,但海外主流市場貿易壁壘盛行,困難重重,通威亟需海外產能支持。潤陽需要活路,通威需要加快佈局海外,雙方似乎是天作之合。

併購是殘酷的遊戲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併購失敗的概率在70%以上。一位資深的併購專家曾經表示,併購是非常殘酷的遊戲,是少數贏家的遊戲。

通威收購潤陽,會產生什麼影響?通威股份投關部門人士表示,收購完成後,潤陽會並表進來。這也就意味著通威股份的財務數據有可能會被拖後腿。

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的業績也是巨虧。上半年業績預報顯示,預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約為-30億元至-33億元左右,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預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約為-30億元至-33億元左右。

也有人質疑,為何通威股份要以現金換落後產能。

潤陽股份主業是電池片業務,被認為是靠P型PERC電池優勢,才進入電池出貨排名第一梯隊。但近兩年電池片技術潮流由P型PERC轉為N型,目前市場主流是TOPCon電池片。而潤陽股份在N型技術Topcon和異質結兩個技術路線上,進展卻很緩慢。潤陽股份2020—2022年基於PERC技術的電池片銷售占比達到95%以上,屬於已經瀕臨淘汰的技術路線。潤陽股份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14GW的TOPCon電池生產線得等到2023年上半年才建成。

潤陽股份PERC產能過剩,沒能及時跟上TOPCon的節奏,導致出貨量受影響、業績波動,未來可能會面臨不小的PERC產能減值壓力。

部分頭部企業已完成或啟動相關的技改升級項目。通威股份也曾對外表示,預計將在2024年逐步完成約38GW的PERC產能改造。目前不清楚未來會不會把潤陽的產能一起改造了?

專業人士表示,TOPCon技術需要引入納米級的鈣鈦礦材料和相關工藝,也要考慮新舊工藝的兼容性,包括納米級的鈣鈦礦塗層設備等投資成本較高,而且,由於增加設備後整個產線變長,所以對廠房是有要求的。

對於這個問題,通威股份方面也曾經表示,升級的主要限制之一是車間大小,同時也會綜合考慮改造的經濟性和成本,看投資之後整體是否值當,所以不是所有產線都會進行升級。

“併購對於通威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產能翻倍以後如何安排,兩個公司的管理、文化、市場、產品如何協同、整合都是考驗,”光伏行業資深人士認為,“應該說現在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通威收購潤陽,可以作為行業底部的標誌之一,行業開始進入破產重組兼併出清階段,只是目前還無法預測這個底部要持續多久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