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專家何明光教授,和他的精英團隊攜帶有關“視疲勞”最新研究成果亮相CCOS2024

伴隨電子設備的迅速普及以及網絡內容的豐富多樣,我們的眼睛面臨著形形色色的誘惑。加之工作節奏的加快、學習壓力的持續攀升,高效的運轉使得眼睛的使用早已超出負荷。然而,對於隨之而來的眼睛所發出的疲勞信號,我們往往渾然不覺,抑或直接予以忽略,甚至認為 “疲勞” 後僅需睡一覺便能像 “充電” 一樣得到緩解。

相關數據表明,我國視疲勞人群約達1.5億以上,且呈幾何級數增長,涵蓋了青少年、成人、老年等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並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近三年來,全球已有超過15億的青少年兒童受到影響。儘管視疲勞幾乎已成為全民的“習慣病”,但大家對視疲勞的重視程度依舊不高,並未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

9月6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八次全國眼科學術大會(CCOS2024)上,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兼香港理工大學-樂敦護眼創新研究中心總監何明光教授,和他的精英團隊攜帶有關“視疲勞”最新研究成果亮相大會。新浪健康有幸採訪到何教授,一同來探討這個易被大家忽視卻不應被忽視的 “小毛病”—— 視疲勞。

(何明光教授在2024CCOS大會上分享)

視疲勞與我們常見的肌肉疲勞存在相似之處。當我們用眼過度,即超負荷用眼時,這便是產生視疲勞的首要前提。何明光教授介紹,“視疲勞具有多種症狀,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而言,主要表現為無法繼續進行閱讀等視覺任務。此外,視疲勞還有其他一些症狀,如眼睛發酸、疼痛、流淚、充血等。更為嚴重的是,視疲勞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導致焦慮等不良情緒,這也與患者自身原本的性格有一定關係。所以說,視疲勞主要是在過度用眼的情況下產生的這一系列症候群。”

視疲勞已逐漸呈現出廣泛化、低齡化的趨勢。諸多眼病,像青光眼、白內障等,皆具備標準的診斷體系以及治療方式。視疲勞儘管同樣困擾著大眾,然而在此之前,我們在這一方面卻缺乏統一的診治標準與診療體系,而且對於真正由睫狀肌痙攣引起的視疲勞,如何有效地放鬆睫狀肌,使患者的視疲勞症狀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有效方法較為匱乏。何明光教授告訴記者,“這亦是香港理工大學聯合樂敦成立護眼創新研究中心、並對視疲勞展開研究的重要緣由之一,在啟動該項目之時,我們向全社會發出了一份倡議書,呼籲大家重視視疲勞這一問題。”

該中心在本次眼科專業大會上公佈了最新研究成果——首代視疲勞監測新設備,以期能夠填補眼科細分領域空白。何明光教授也強調,護眼當下我們首先著手打造基於影像以及用眼行為監控的客觀視疲勞評價系統,在擁有了客觀的診斷標準之後,我們期望能夠達成一些專家共識,從而明確如何定義標準化的診斷標準,同時還將與眾多機構或企業展開合作,共同開發一些能夠切實改善視疲勞的新型治療方法,其中涵蓋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以及中醫中藥等多種形式的創新治療方法,旨在減緩視疲勞症狀。

在大會上,何明光教授與北大醫學博士、眼科教授陶勇醫生,以及廈門大學眼科研究所所長劉祖國教授,深入交流並一致向公眾呼籲,視疲勞問題不容小覷,長期忽視可能會對眼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影響生活質量。

看過何明光教授分享後,希望大家都能重視起來視疲勞對我們眼睛帶來的危害,享受電子產品帶給我們快樂的同時,也要記得常常給我們的眼睛放放假,不要超負荷用眼讓眼睛“提前退休”。十分感謝由何教授帶領的香港理工大學-樂敦護眼創新研究中心致力於視疲勞的研究,期待研究中心給大家帶來更多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