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生態脆弱區擁抱「綠色經濟」新機遇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冶家村(無人機照片,2023年9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冶家村(無人機照片,2023年9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新華社銀川9月21日電 題:中國西北生態脆弱區擁抱「綠色經濟」新機遇

新華社記者裴劍容、李鈞德、艾福梅

地處中國西北的寧夏素有「塞上江南」美譽,卻一度面臨重重生態問題: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乾旱少雨,曾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中部城市被沙漠合圍,存「沙進人退」之憂;北部的賀蘭山被長期無序開採,傷痕纍纍。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築牢綠色生態保障,加快綠色產業發展……近年來,寧夏這片生態脆弱區正積極擁抱「綠色經濟」帶來的新機遇。

工人在位於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的誌輝源石酒莊葡萄基地工作(2023年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艾福梅 攝工人在位於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的誌輝源石酒莊葡萄基地工作(2023年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艾福梅 攝

西海固亮出新名片

「火得很呢!旅遊旺季必須提前預定,否則根本訂不上房間。大家都想來感受18度的夏天!」固原市涇源縣冶家村村民冶三成在自家的農家院里驕傲地說。

這位西北農民從未想過自己能享受「避暑經濟」的紅利。固原市地處西海固核心區,很長一段時間,惡劣生態與深度貧困籠罩此間。為飽口腹,農民只能亂墾濫伐,以生態換糧食,加上乾旱少雨的自然環境,這片土地逐漸山窮水盡、滿目焦黃。

「以前日子苦呀,吃水得一大早去溝裡挑,買個菜、肉都得走十幾公里趕集,遇上天旱忙碌一年還不夠吃。」從西海固搬遷到銀川市的農民胡守科回憶說。

生態移民,正是中國政府解決生態保護這一世界性難題的關鍵舉措。40餘年來,寧夏共搬遷123萬餘人,給予西海固自然恢復的空間。

從住窩棚、啃乾糧植樹,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歷經幾代人的努力,西海固逐漸由「黃」變「綠」。2022年底,固原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4.4%,遠高於上世紀80年代的1.4%。

初秋時節,西海固群山蔥蘢、梯田綠意盎然;一場細雨過後,「六盤煙雨」讓人沉醉;金錢豹等大自然精靈更頻頻現身六盤山……昔日不適宜人類居住地「變身」避暑旅遊好去處,更成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菜籃子」。

2013年,廣東人梁偉來到固原市原州區種植冷涼蔬菜。「這裡海拔高、氣候涼、光照強、溫差大,蔬菜品質特別好,完全不愁賣,西海固早就不一樣了。」他說。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冶家村村民冶三成利用自家房屋改建的民宿(2023年9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艾福梅 攝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冶家村村民冶三成利用自家房屋改建的民宿(2023年9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艾福梅 攝

草方格里孕生機

1958年,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建成通車時,有外國專家預言,最多不過30年鐵路就會被沙漠掩埋。但時至今日,這條鐵路依然車來車往。

這一切都歸功於小小的草方格。

「根據研究,沙粒被風吹起、再降落,距離一般不超過1.05米,所以1米乘1米的草方格紮成網狀後,正好牢牢鎖住流動的沙丘。」中堅市西郊林場場長唐希明說。

中堅市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據記載,流動沙丘前哨在1949年便已逼近中堅縣城西門。70多年來,正是依靠麥草紮成的草方格這一「中國魔方」,再加上一線治沙人和科研人員不斷探索的新技術、新材料,中堅市治理沙漠150萬畝,逼退沙漠25公里。

當黃沙的威脅漸漸遠去,這個沙漠城市竭力挖掘「沙之利」。

站在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的高處極目遠眺,一塊塊光伏板首尾相連,蔚為壯觀;播撒在草方格里的沙生植物綠意盎然……這是中國首個「沙戈荒」大基地外送特高壓直流工程——「寧電入湘」工程的重點配套項目。

「一期100萬千瓦光伏項目已成功並網發電,等未來條件成熟時,我們還要在光伏板下發展種養殖產業,進一步提升生態和經濟效益。」寧夏龍源光伏運維中心主任趙強說。

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2023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艾福梅 攝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2023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艾福梅 攝

賀蘭山下綠滿蔭

賀蘭山是中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然而,因礦產資源豐富,傳統粗放式發展令這座寶山遍佈「傷疤」。

「當時我們只知道埋頭挖煤,高峰時一年從賀蘭山挖走50萬噸煤。那時候一颳風滿天都是黑煤灰,路上什麼也看不見。」寧夏石嘴山市原王泉溝煤礦副礦長胡建洲說。

2017年,寧夏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徹底關停保護區內所有煤礦、非煤礦山、洗煤儲煤廠等。

生態恢復不是件容易的事。「2019年我帶了100多人,光草籽就撒了兩天。頭一年,一部分被風颳掉了,一部分被山雞吃掉了。第二年我們又撒了一遍,草籽才慢慢地成活。只有草籽成活了,樹才好種上。」胡建洲說。

6年來,寧夏對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169處人類活動點及外圍45處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點位開展專項治理和綜合整治,退出煤炭產能1600萬噸。如今保護區內森林面積達到2.76萬公頃。

漫步在銀川市西夏區的誌輝源石酒莊,連片的葡萄園猶如綠色長廊,一壟壟紫色葡萄長勢喜人,隨風輕搖,在陽光照耀下,散發著醉人的香氣。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從賀蘭山礦坑裡「長」出來的酒莊。

從2008年至今,這個企業在戈壁荒灘上種植了3000畝釀酒葡萄、9000畝林木,並對6000畝采空區進行了生態修復。「借助好生態,我們率正選展葡萄酒旅遊,打響了知名度,更極大帶動了酒的銷售。」莊主袁園說。

賀蘭山東麓地處北緯38度左右的釀酒葡萄種植「黃金地帶」,每年有1.38億瓶葡萄酒從這裏走向全世界。依靠發展葡萄酒產業,寧夏已讓賀蘭山東麓35萬畝荒灘地「披綠」,進一步築牢了生態屏障。(參與記者:朱小龍、曹昌浩、盧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