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大灣區產業新機遇 《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23)》重磅發佈
12月6日,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3年會上,廣州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南財智庫、21世紀經濟報導共同研究、編寫的《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重磅發佈。
大灣區產業研究正當其時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為強化對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的認知與發展規律的研究,並強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台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的主導作用,廣州產投集團旗下廣州產業發展研究院與南財智庫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於2023年初共同開展此項研究。報告基於廣州產業發展研究院、南財智庫研究員的深入研究,以及21世紀經濟報導資深采編團隊的一線調研,並得到了廣州產投的各位領導的關心與指導,以及中山大學、廣東省社科院等專家的專業評審。
報告系統梳理總結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利用一線調研及相關數據庫蒐集到的信息,深入分析大灣區部分城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特點,繪製多張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圖譜”,並通過對產業細分賽道的挖掘,提出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新趨勢和新動向。
五大重點產業的灣區機遇
報告指出,隨著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逐步湧現,綜合實力走在全國前列。2022年深圳、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分別達到41.1%、30.8%,廣東省重點培育的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從大灣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授權數據看,大灣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專利授權量在全國對應產業專利授權量中占比相對較高,是大灣區最具競爭力優勢的產業。同時報告也提出,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核心電子元器件等方面,大灣區還有更進一步的增長空間,“這應當成為未來項目投資重點聚焦的領域”。
為此,報告針對當前大灣區內發展較為快速、增長潛力較大、技術投入較為集中的領域,對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與儲能、新能源汽車與自動駕駛五大產業領域在灣區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和梳理總結,形成對相關產業的產業鏈投資發展的趨勢性判斷。
就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來看,近年來廣東省出台多項規劃中提及了半導體產業發展方向。《廣東省培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區域,積極推進特色製程和先進製程集成電路製造,加快培育化合物半導體,在晶圓製造工藝、FPGA、DSP、數模混合芯片、模擬信號鏈芯片、射頻前端、EDA工具、關鍵IP核等領域實現突破,打造涵蓋設計、製造、封測等環節的全產業鏈。
報告在調研中發現,從產業格局來看,深圳市、廣州市和珠海市集成電路產業鏈建設相對完善,是當之無愧的大灣區“前三強”。另外,現在還有東莞和佛山等城市也開展了特色的製程和先進製程的IC製造,圍繞薄弱的環節打造全產業鏈,目標到2025年集成電路的規模達到4000億元。大灣區是中國最重要的電子整機生產基地,同樣也是中國集成電路最大的銷售市場。灣區集成電路在設計方面的優勢突出,深圳居於全國領先水平。報告建議重點關注晶圓製造、封測、第三代及第四代半導體等的投資機遇。
作為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報告提出,大灣區在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區域發展、技術創新、生態構建等方面發展蓬勃,全產業鏈持續優化升級,重點終端產品發展迅速,部分產品全國領先。廣東省科技廳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人工智能企業超過1500家,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位列全國第一梯隊。
報告提出,廣州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涵蓋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三個環節,構成梯次接續的企業生態體系。深圳依託電子信息產業優勢,以大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為路徑,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的深度佈局,特別是深圳的人工智能應用層具有十分豐富的場景,大受資本青睞。
此外,依託電子信息和裝備製造的雄厚基礎,以及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態勢,報告研究發現,大灣區在醫療器械方面形成了較好的發展優勢,產值居於全國首位,產業基礎完備,生態鏈較完整,但在產業規模、創新能力、產業集聚及配套方面,相比長三角等區域還有進一步加速追趕的空間。
作為大灣區最具競爭力的另一重要產業,得益於整車企業、全棧自動駕駛企業初創團隊以及供應鏈體系的發力,加上不少研發機構的支撐,大灣區在新能源車與自動駕駛領域現已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佈局。在整車領域,依託廣汽集團、小鵬汽車、東風啟辰、比亞迪等龍頭企業,智能汽車龍頭效應在不斷增強。
目前,廣州和深圳兩市正在加大力度開放更大規模的道路測試並出台更多支持自動駕駛的政策,大灣區的政策和營商環境非常適合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報告提出,隨著礦區、港口、機場、園區、物流、環衛等自動駕駛應用場景將快速鋪開,將帶來實質性的降本增效。乘用車方面,自動駕駛下半場來臨,技術研發+規模量產將使得投資邏輯向商業落地方向轉變。
以投促引:展望產業基金2.0時代
當前,在全球範圍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各國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報告通過國內國際橫向比較研究發現,自2018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一改單純依靠市場配置科技產業資源的做法,通過強化國家力量的介入力度,試圖在全球日趨激烈的科技產業競賽中佔據先機。國內主要城市群開始依託當地特色區位加速佈局,試圖借助“區域+產業”及產業間雙重融合機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沿重點領域不斷鞏固其優勢。
從2023年全年情況來看,大灣區產業引導基金設立呈現井噴之勢。報告認為,“以國有資本引領社會資本,以基金投資促進產業發展的產業基金2.0時代已經開啟。”報告提出,廣州產投是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典型範例,該公司以兩大母基金為抓手提升投資能級、積極構建“四位一體”協同運作模式、推動形成“三大聯動”創新機制,打造科技創新“生態圈”,通過數字賦能、管理賦能、資源賦能等方式加強資源導入,推動形成了“招投聯動、投研聯動、兩級聯動”三大聯動機制。
報告提出,2022年以來,國內創投市場風向發生很大轉變,在投資端,硬科技投資已成市場主流;而在募資端,產業引導基金等政策性母基金正成為各地政府利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成為與硬科技投資“相性”較高的資金來源。“由此,政策性母基金對管理機構(GP)的遴選要求和返投要求等正成為當前創投機構十分關注的話題。”
今年初,廣州市政府宣佈成立1500億元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以及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報告經過調研座談發現,此次廣州設立的兩大母基金無財政出資,既不是一般的政府引導基金,也不是簡單的市場化基金,而是充分盤活存量國有資源,樹立全市國資發展“一盤棋”的投資理念,按照“政府指導、企業運作、專業執行、綜合監督”指導思想設立的國有產業基金。這意味著,區別於一般的政府引導基金,兩大母基金既要發揮國資的“公轉”作用,致力為廣州激活存量、擴大增量、疊加能量、提高質量,但在運作上,還要更加市場化、更加靈活、更加開放,出資條件相對寬鬆,投資決策時間短、效率高。
報告認為,在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並著力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背景下,廣州已具備引領大灣區製造業強基固本與延展升級的基礎和條件,建議充分運用其空間區位和政策制度的雙重優勢,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點,以做大做強產業投資平台為抓手,發揮核心城市示範驅動效應,加速構建基礎牢固、優勢互補、梯度合理、結構清晰、特色明顯的新增長引擎。
(作者:洪曉文 編輯:陸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