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外資進入結構調整期

5月23日,總投資約14.5億元的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開工;5月21日,廣東太古可口可樂總投資達12.5億元的大灣區智能綠色生產基地在廣州正式啟動建設;5月16日,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合肥舉辦三期項目開工儀式。近期,多家外資企業的對華投資項目陸續開工落地,彰顯了高漲的投資熱情。

不過,商務部發佈的最新外資數據顯示,今年1~4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60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7.9%;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6805家,同比增長19.2%。外資總額下降但新設外資數量增長的情況還在延續,這也引來業內人士的持續討論。

外資增速放緩與結構轉型並存

從增加值和企業利潤情況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4月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1%,增速慢於全國6.3%的整體水平,但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6.7%,增速遠高於全國4.3%的整體水平。

5月25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圍繞“在全球化新環境下加大力度吸引外資”發佈主題報告。報告指出,儘管當前中國吸引外資規模呈現出總量下降趨勢,但仍處於曆史高位,總體來看,中國利用外資進入轉型調整期,正在追求高質量外資來滿足產業結構升級的現實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青指出,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年均增幅由上一階段2000~2010年的10.9%,轉為2010年以後的2.8%。主要也是由於產業結構升級的現實需要,中國在努力推動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更先進、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利用外資呈現高端化、服務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態勢。

中金公司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21年,紡織品、農副食品、印刷等傳統製造業領域中外資企業數量與利潤總額均處於下降趨勢,說明外資正逐漸從這些領域退出;而電子設備、電氣機械等高技術高利潤產業中,外資企業數量下降的同時,利潤總額與平均利潤上升,表示外資企業逐漸向這些領域集中。

這在商務部最新的外資數據中也有所體現,今年1~4月份,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036.9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比重為28.8%,較去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457.3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2.7%,較去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增長幅度達到126.1%。

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副理事長、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張建平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指出,當前全球資本流動增速顯著放緩,這對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利用外資的國家的影響衝擊較大。中國經濟在2023年受到疫情影響及結構性調整的雙重壓力,利用外資規模同比下降,但仍處曆史高位。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達到37%,也創曆史新高。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愈發趨向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這與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理念的方向一致。

中國吸引外資潛力仍強

5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別增長5.0%和4.5%。與4月《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相比,這兩年的預測值均上調了0.4個百分點。

“中國目前真實的經濟增長和發展要素所能夠支撐的經濟增長水平,依舊將長期、趨勢性地高於全球,這意味著投資於中國將帶給外資長期性的回報”,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此分析。

張建平表示,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核心國家之一與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能夠憑藉對供應鏈的組織協調效率與巨大的市場規模,吸引大量成本導向、市場導向的外資湧入。同時,中國完備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推進的制度型開放政策以及多層次、高質量的人才資源體系也將在吸引利用外資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在5月29日舉辦的首屆跨國企業前瞻峰會上,德勤發佈的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市場不僅是跨國企業收入的重要來源,在其全球收入中占比大約為20%至30%,而且還是開發基礎設施、技術和行業特定創新方案的中心。這些新進展對於推動跨國企業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增長都至關重要。

德勤中國首席執行官曾順福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指出,中國經濟正在經曆一輪週期性複蘇,其支撐力量來自政府持續的政策承諾和推動高質量增長的具體行動。德勤觀察到跨國企業持續關注並積極尋求在中國市場增長和發展的新動能,德勤也將繼續投資中國市場並提升服務能力,以支持跨國企業抓住新機遇,製定驅動業務成功的新戰略,以創新應對挑戰,提升企業韌性。

在外資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同時,不少國家的在華投資依然保持著較快增長。今年1~4月份,西班牙、德國、荷蘭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263%、34.7%、9.5%。

中國德國商會此前發佈的《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91%的受訪德國企業表示將繼續紮根中國市場,沒有離開中國的計劃;超過半數的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

歐洲經濟參議院辦公室副主任、德國僑商會秘書長任誌廣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指出,經過多年的合作發展,德國大企業已經基本完成在華佈局,投資相對穩定。當前國際地緣衝突加劇了全球經貿的不穩定性,仍然有大量來自德國乃至歐洲的中小企業、家族企業希望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今年也是中法建交60週年。目前在華經營的法國企業超過2000家。今年1—2月法國實際對華投資更是實現585.8%的高增長。

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施耐德電氣進入中國37年以來,持續加大在華投入,不斷強化“中國中心”建設。在中國鼓勵外企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的背景下,施耐德電氣廈門工業園已於今年4月正式動工,其建成後將成為施耐德電氣服務全球中壓市場的重要研發中心、製造中心與供應鏈基地,也將是施耐德電氣全球最大的中壓生產基地,今年還將在上海金山區落地其中國電力實驗樓二期項目。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認為,在過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建成高質量的供應鏈體系與外商投資密切相關。外資進入的“鯰魚效應”,帶來了技術水平、交易方式的重要變化,對中國的人才培養、商業模式創新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我國經濟依舊要抓住外商投資,發揮外資的引領作用與“鯰魚效應”。

以制度型開放擴大外資招引

面對國內國際經濟的新形勢,中國未來應如何繼續擴大外資招引規模?

程實指出,根據162個國家的面板數據來看,良好的制度環境對於發揮外資作用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隨著制度建設不斷的改進,外資對於一個國家的高質量發展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唐宜紅表示,目前國內實際利用外資的行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高技術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比例有很多提升空間。她建議合理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限制,參考CPTPP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引入“棘輪機制”“凍結條款”等保障性條款,以試點先行的形式對金融和服務業擴大開放。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已經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明確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持續推進電信、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開展放寬科技創新領域外商投資準入試點;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金融機構準入。

隨後,相關外資開放政策也逐步落地,比如4月份印發的《關於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的通告》,決定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在獲批開展試點的地區取消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內容分發網絡(CDN)等外資股比限制。本次通告進一步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後,外資在上述試點區域內的開放類目中的股比限制可以突破50%直到100%,即可以外商獨資。

劉青認為,接下來應關注服務業,瞄準信息和通訊業、採礦業、電子電氣設備業等符合國際趨勢與國內需要的產業。這一過程需要繼續發揮好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區域政策協調,破除各種壁壘來暢通國內大循環吸引外資,同時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禁止以年檢、認定、認證等形式變相設定區域標準的軟分割。

張建平則認為,在目前國際化分工越來越細化的情況下,下一步招商引資要特別重視產業鏈組團方式的吸引外資,引進上下遊關聯配套產業,以追求更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5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繼今年3月20日於湖南長沙召開的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之後,國家層面再一次聚焦中部地區發展,也進一步提升了外界對於投資中部地區的關注。

張建平表示,目前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中西部地區吸收利用外資的條件比過去大幅度提升,也可以通過開放和改善營商環境吸收到更多的外資。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淩激在5月14日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未來商務部將與有關部門和地方一道,積極支持中部六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鞏固外資外貿基本盤,積極組織中部地區參與商務部在境內外舉辦的“投資中國”主題活動。

(作者:繳翼飛,實習生林潤 編輯: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