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蘇童、西川是怎麼被請到《我在島嶼讀書》節目的?丨揭秘

江蘇衛視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正在熱播中,這是餘華的首部外景紀實類節目,也是蘇童、西川等文學大家首次以常駐嘉賓的身份出現在電視節目之中。日前,節目製片人顏小可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以往的讀書節目有一點「嚴肅」,對於促使更多人與書相伴,影響更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輕鬆自然地閱讀,效果不是很明顯,傳播力也有限,「所以我們想做一檔不太一樣的讀書節目。原本團隊就是一群喜歡讀書的人,但面對這樣一個題材,之前積累還是不夠,所以有特意集中去學習。」

《我在島嶼讀書》海報。《我在島嶼讀書》海報。

「分界書屋」滿足了人們對「詩和遠方」最美好的想像——迎面朝大海,開卷品書香,最愜意的生活不過如此。而這也是《我在島嶼讀書》選擇「走」出戶外,走到分界洲島這樣一個自然環境的閱讀場景之中的原因所在。關於「讀書」和「島嶼」之間的關聯,顏小可表示,讀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有點像島嶼和陸地的關係,「島嶼」和「讀書生活」都很美,都讓人心生嚮往,但是往往又需要跨越一些「阻隔」去到達。

在當下比拚明星、流量的綜藝大環境下,要想做好一檔「讀書節目」,顏小可坦言,首先讓這些文壇大家們認可節目的思路,願意參與、配合,「既然沒有明星,節目就決定捨棄綜藝化元素,不設固定環節、不做任務挑戰,分享閱讀這種高質量生活方式,這需要製作團隊對書和文學、對寫書人和讀書人有更深的把握和理解。」

節目組起初也會擔心節目的綜藝感不強,戲劇衝突不夠,場景不豐富這些問題,因為此前沒有人做過類似的模式,沒有參考。但做的過程中,發現作家嘉賓們最有魅力的就是語言和思考,他們之間的自然談論就是很有魅力的內容,於是錄製完以後就不太擔心了。此外,用島嶼的空間和讀書的行為疊加,產生了很好的化學反應。節目在剪輯的時候,也採取了保持讀書節目的初心,不消費作家名氣,捨棄綜藝化設置,追求一種自然寫實的剪輯風格。

作家們的交談引人思索。

——對話——

新京報:主嘉賓餘華是如何確定的?和他的溝通順利嗎?他對節目有提出什麼要求嗎?

顏小可:團隊有餘華老師的書迷,周圍也有很多喜歡他的朋友,蘇童、西川兩位老師都是這種情況。邀約的過程有一些曲折,因為此前不認識不熟悉,沒有一起工作過。但後來溝通的過程順利,餘華老師對我們很信任,也很坦率。他個人的要求就是「不要讓我們表演」,這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新京報:蘇童、西川等嘉賓的選擇是怎樣的?顏小可:蘇童老師平時在南京,我們較早聯繫到他,他像一位前輩,同時願意傾聽年青人的想法,對我們很照顧。西川老師是他們兩位在北師大的同事,聯繫上以後,溝通得也很順暢。他們幾位也有共同的要求,就是上年紀了錄製時間不能太長,所以我們比較注意放慢節奏。新京報:節目錄製中,這些作家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嗎?顏小可:有趣的事有很多,主要是作家與作家之間的相處,以及作家與我們之間相處的點滴。有人說,要是都能拍下來就好了,但是我們有不同的觀點,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有很多富有魅力的瞬間,它們有魅力,不代表它們就應該被大家都看到,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給予了嘉賓拍與不拍的分寸感。「打開」的時候就好好看書中的世界,「合上」的時候就繼續生活。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