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後,陳佩斯首更影片,網民的回覆令人淚目…

  來源:今日女報

  年前,喜劇演員陳佩斯在社交平台上了發佈母親不幸去世的消息,悲痛之餘也感謝醫務人員的精心照料。

  近日,陳佩斯首次更新影片,攜兒子陳大愚戴上禿頭帽,祝福大家兔年吉祥,前「兔」無量。

  見到陳佩斯慢慢走出傷痛,眾多網民也送上了安慰與祝福,同時也有人感歎,無比懷念有陳佩斯的春晚。

  時光飛逝,我們突然發現,原來那個大口吃著麵條,讓億萬觀眾大笑著進入新年的陳佩斯,已到花甲之年了。

  陳佩斯的兒子陳大愚也已經到了而立之年,和其他星二代不同的是,作為話劇演員的他非常低調,幾乎不在娛樂圈拋頭露面。現在的他,已是四個娃的超級奶爸!!

  父子倆平時在社交平台上,常常會發兩人的一些「切磋演技」的小短片~

  陳大愚還會時不時分享一些和孩子們的溫馨互動~ (遺傳了老爸的喜劇天賦,陳大愚的逗娃技能果然「清新脫俗」

  眾所周知,有一種遺傳叫陳佩斯家族,陳佩斯全盤繼承了父親陳強的容貌特點,兒子陳大愚也和父親、爺爺很相似,都是高鼻樑、內雙眼皮。

  而當陳佩斯的孫女丫丫樣貌曝光後,更是讓很多網民都驚呼不已。雖然還只是個有嬰兒肥的小女生,但是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她已經和自己的父親、爺爺、祖爺爺長得很相像了,大家不得不感歎老陳家的基因太強大了!

  簡直就是祖孫四代共用「一張臉」。

  而在另一段影片中,陳大愚的兩個女兒都露面了,兩個娃都相當俏皮可愛。

  不少網民還發起了靈魂拷問——陳佩斯孫女們會禿頂嗎?

  網民們也真操碎了心。不過據陳佩斯自己曾說,他的光頭是因為小時候常常與別人打架,光頭便於受傷後縫針(雖然是他自己爆料,但是感覺玩笑成分居多),後來覺得光頭的喜劇效果更佳,所以陳佩斯就習慣了留光頭。

  所以陳佩斯的後代會不會光頭這個問題應該暫時不用擔心了!

  言歸正傳,看到這樣溫馨的畫面,確實讓人感慨萬千。曾經的陳佩斯,做為春晚常客,陪電視機前的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回味的除夕夜。

  那時我們還小,他也還未變老,那時的快樂很簡單,不過是跟家人一起看春晚。而今天,娛樂方式豐富至極,我們卻前所未有地更加想唸過去。。。。。。

  因為一個人曾經給我們的快樂越多,在沒有他的日子裡,我們就會越想念。

  1984年,是春晚播出的第二年,也是陳佩斯和朱時茂首次在春晚上表演作品《吃麵條》。

  但兩人都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因為當時台里的領導都認為這樣純搞笑的小品上不了檯面,所以一直到演出當晚,都沒有確定下來。

  最終,在陳佩斯的苦苦堅持下,導演終於鬆了口,讓他們上台。

  和其他身著華麗禮服的表演嘉賓不同,這部作品劇情非常簡單,道具和舞台效果的加幾乎成為0——喜劇重點全在於演員的形體和無實物表演。

  雖然只有一個空碗,但那碗打滷麵的「香味」已經飄到了所有觀眾的心底。

  在陳佩斯滑稽十足又恰到好處,大開大合又收放自如的表演下,觀眾們一個個捧腹大笑。

  演出到一半時,台下甚至很多觀眾笑得肚子疼,從凳子上「摔」了下來,直接盤腿坐在地上。

  這,是春晚歷史上的第一個小品。

  也是這一部小品,讓陳佩斯和朱時茂的組合火遍全國。隨後14年時間里,這對黃金搭檔11次登上春晚舞台,開啟了小品的全盛時期。

  有人說春晚成就了陳佩斯,但很多人也曾說,又何嚐不是像陳佩斯、朱時茂這樣的優秀藝人成就了那些年的春晚呢?

  按今天咱新媒體人的眼光來看,那時的他們,是踩中了所有值得傳播的點。這些年社交媒體上愛講的南北差異、東北人笑料、消費差異,全都是30年前陳大爺玩剩下的邊角料。 

  看過這些小品你會發現,陳佩斯扮演的角色大多是不起眼的小人物,通過草根的視角對社會上不公不良的現象進行辛辣的諷刺,逗樂觀眾的同時還能給人啟迪。

  可惜的是,因為官司糾紛,以及一手創辦的公司倒閉,陳佩斯「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那段日子,陳佩斯過得十分艱難,甚至連孩子的學費都交不起。

  有人說他「傻」,要是多接幾場商演,借名氣撈撈金,就能讓全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在陳佩斯那裡,能夠堂堂正正做人,能夠踏踏實實搞話劇和研究喜劇,這才是他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

  在沉寂的那幾年,陳佩斯帶著一家子住到了山間,在那打磨自己的作品。

  後來,他將喜劇帶到了話劇的舞台,繼續詮釋著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他的話劇作品雖然不多,卻膾炙人口、部部走心,正像那些年他的小品。

  陳佩斯對舞台事業如此精益求精的精神,離不開其父親陳強的言傳身教。

  電影中用涼水澆身子、光著背在雨里奔跑等鏡頭,年屆古稀之年的陳強都是親自上陣,堅決不用替身。

  每每看到年邁的父親為了拍戲而受苦受累,陳佩斯都非常心痛。這些他都看在眼裡,也銘記在心中。

  而正是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不平凡經歷,在自己也成為了父親之後,陳佩斯對兒子的教育也非常嚴格。

  陳佩斯從小就教育陳大愚要自食其力,並明確表示「你是你,我是我,以後不準講自己是陳佩斯的兒子」。並且要求陳大愚18歲必須離開這個家,自己去社會上的努力。

  陳佩斯曾在節目中自述,他早年就開始練習格鬥,後來開始教兒子摔跤、散打。陳佩斯覺得一個男人一定要會格鬥,因為這一生你無法預料到會碰到什麼事,而會格鬥能給你帶來很多生存的機會。

  陳大愚曾爆料,小時候惹爸爸生氣了,爸爸要打他,他就趕緊打電話給爺爺求救。爺爺一聽,要打大孫子那怎麼行,就讓兒子陳佩斯接電話。

  陳大愚調皮的手叉著腰,對陳佩斯說:「你爸爸要你接電話!」滿滿的畫面感,聽著平淡且幸福。

  後來,留學歸來的陳大愚對演戲產生了極大的愛好,在對父親的百般請求下,陳佩斯同意了,但是他有一個要求就是陳大愚必須練夠十年的話劇基本功才能出山。

  那個要求看似恨不盡人意,但是那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栽培與磨煉,更是希望自己兒子成才的期待。

  即便現在當了爺爺,對待陳大愚的孩子們,陳佩斯也絕不像很多「隔輩兒疼」的老年人對孫輩百依百順,而是該教育時就板起臉來嚴加管教,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規矩。

  其實,現在在很多人看來,陳大愚已經有一定的成就,他也越來越受到老一輩藝術家的信任。

  但作為父親,陳佩斯很少誇兒子,他對陳大愚喜劇功底的評價是——「不是謙虛,真的一般。現在後邊人還是不行,吃苦耐勞的能力差。」

  他不期待陳大愚能通過某個節目一炮而紅,只希望兒子能踏踏實實學好手藝,千萬不要去追求所謂的收視率,這樣才能永遠站在舞台上。

  有網民感歎:小時候在電視上看陳佩斯父子,長大了在舞台上看陳大愚父子。

  現在,父子兩人快樂創作的身影像極了早年爺爺陳強帶著陳佩斯演戲的時候,三代如此相似又不同的人生煞羨了旁人,這正是喜劇要傳遞的根本所在。

  從陳佩斯的父親陳強,到陳佩斯,再到陳大愚,以及陳大愚的下一代,在這個藝術世家中,傳承的不僅是喜劇事業,還有令人稱道的家風。

  不畏強權、敢說真話、淡泊名利、肯吃苦、智慧清醒通透的陳佩斯,終於活成了無數名人們可望而不可及的樣子。

  對於陳佩斯老師的才華、堅守而言,這些年不變的是經典,變得只有時間。

  他是一個話劇老匠人,是人們關於春晚的幸福記憶。

  曾經瀟灑名利場,是非成敗轉頭空。

  他有前程可奔赴,也有歲月可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