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計劃年底開放,記者探訪建設衝刺現場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角,圖書館、劇院、博物館三大建築已拔地而起,大氣漂亮的外立面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

正月十五過後,更多的工人從老家回到了工地,投入了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新京報記者探訪時瞭解到,今年年底,三大建築將具備開放條件,屆時,三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將成為市民的高品質文化休閑「打卡地」。

工友背著大包小包趕回工地,項目火熱開工

2月7日下午一點半,記者來到了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在項目入口處,兩位剛從老家回京的工友背著背包,拎著臉盆和裝行李的麻袋回到了熟悉的工地。這幾天,工地的食堂、宿舍熱鬧了起來。

2023年2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正在建設中的城市副中心劇院初露「真容」。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2023年2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正在建設中的城市副中心劇院初露「真容」。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提前回京的工友吃過午飯正在午休,北投集團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工程部副部長田丁還在電腦前忙碌。隨著項目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他要參加的會議、檢查、彙報排得滿滿噹噹,每週只能回家兩次。

三大建築——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北臨大運河,西臨六環高線公園,與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設計方案均通過國際徵集產生,且出自世界一流建築設計團隊之手。項目於2019年10月28日開工,全過程代建方為北投集團。目前主體結構已經全面完工,實現了外立面的亮相。

「節前,我們要求項目各標段現場提前存儲部分石膏板、岩棉等物資,保證節後開工有材料可用。目前,三大建築正有序推進機電和精裝修等工程,我們在全力搶進度,確保達成今年年底實現對外開放的目標。」田丁說,項目製定出台了施工人員按時復工獎懲措施。目前,已有1200名工人回到工地,預計2月中旬,工人將全部到齊。屆時,工地上將呈現2600餘人同時施工的場面,達到全面復工滿產的目標。

據他介紹,目前,空調、暖通、給排水等機電工程已經完成了70%,內部精裝修工作也在加速推進。此後,北投集團項目管理團隊將和三大建築業主單位——國家大劇院、首都圖書館和首都博物館協調布展等事宜,確保年底建築具備對外開放條件。

劇院平台留有花池位置,南邊設無障礙通道

下午兩點,工地上已經到處是工人推車、拉材料的忙碌身影。幾位年輕小夥扛著鋼管,進入被譽為「文化糧倉」的城市副中心劇院。

沿著劇院北側台階,記者來到7.2米高的平台,近距離觀賞這座美輪美奐的建築。劇院項目外立面由4000餘塊折線鋁板裝飾而成,打造成舞台大幕徐徐拉開的優雅視覺效果。鋁板下方佈置了燈帶,夜晚可以發出絢麗的光彩。

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城市副中心劇院內施工。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城市副中心劇院內施工。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劇院項目從西到東依次是戲劇廳、歌劇廳、音樂廳三個單體建築。項目工作人員趙寵說,未來,觀眾也是從建築南北兩側的台階步行至平台,再從三個單體建築的入口處進入。記者注意到,台階上和平台都留有花池的位置,未來曼妙的歌舞和音樂將被鮮花和綠樹環繞,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南側的台階採用了無障礙坡道的形式,方便殘疾人來到建築入口處。」他說。

在歌劇廳中,工人正用盤扣搭建腳手架並懸掛安全網,40多米高的腳手架搭建完成後,工人可以借此攀爬,安裝吊頂、立面材料和水電管線。室外工地上,工人們正在挖槽,安裝排水管線,確保在今年雨季前完工。

未來,劇院項目將由國家大劇院運營,它的舞台尺寸同現國家大劇院基本一致,可以實現將大劇院演出劇目在本項目無縫銜接、同步上演。為給觀眾提供卓越的觀演體驗,劇院項目各廳堂的設計採用國際一流的專業聲學計算機模擬軟件,確保觀眾廳每個坐席均有優良的聽覺體驗。

圖書館「山坡梯田」初現雛形,營造「臨山間於樹下」的閱讀情趣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是根植在綠心公園中的「森林書苑」。圖書館的造型十分別緻,項目整體設計元素來源於銀杏葉片和森林山穀,頂部茂密的「葉片」傘蓋相互交疊,聚合成為一方中國傳統書畫中的「赤印」。

記者看到,在陽光的照射下,建築頂部的「銀杏葉片」泛著金色光澤,和四周通透的玻璃幕牆、磚紅色的陶板交相輝映,看起來十分雅緻。項目外立面由276塊超高玻璃幕牆玻璃圍繞而成,其中最高的玻璃幕牆高達15.05米。

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內施工。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內施工。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步入其中,標誌性的山穀和兩側形似「山坡梯田」的結構初現雛形。未來開放後,讀者可以在每一層「梯田」上席地而坐,享受「臨山間於樹下」的閱讀情趣。「未來,階梯兩端還將安裝一些書櫃,方便讀者取閱。」現場工作人員王小彬說。圖書館的自然採光讓人有種柔和自然的體驗,陽光透過天窗格子照耀進來,整個大廳明亮而舒適。

在建築內部,小型吊車不斷吊送著物資,地面也進行了灑水降塵。工人正搭建腳手架,未來他們將把立柱和吊頂包裹上白色材料GRG,據王小彬介紹,這種材料又稱玻璃纖維加強石膏板,石膏板有穿孔構造,可以加裝吸音棉,起到吸聲作用,為圖書館營造更加靜謐的閱讀氛圍。

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內對房頂進行施工。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內對房頂進行施工。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圖書館內部設有古籍文獻館、藝術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開架閱覽區等功能分區,圖書館地下還埋藏了一個34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智慧機械書庫」,藏書量可達650萬冊。

圖書館不僅外觀清新自然,本身也是綠色建築的典範。圖書館項目結合自身「銀杏葉片」屋頂的設計風格,在每組「樹冠」中間的天窗上安裝了8組太陽能薄膜光伏系統,鋪設面積達960平方米。據測算,圖書館項目光伏玻璃裝機量為160千瓦,年發電量為25.6萬千瓦時。

圖書館項目首層「河穀」區域的採光頂上,還創新應用了電子染料液晶智能調光玻璃的新型設備。開啟動態調光功能時,形如天河的天窗玻璃將呈現出斑駁閃爍、波光粼粼的效果。同時,調光玻璃的應用將智能控制技術與調光技術相融合,相較於傳統玻璃,可將遮陽係數從0.45降低至0.28-0.32之間,從而防止強烈紫外線對重要書籍膠粘劑的破壞,延長文獻保存期限和使用壽命。

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內搭建腳手架。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內搭建腳手架。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博物館設有隔震層,可保護文物安全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的觀眾共享大廳和主樓為兩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為此後夜間開放創造了條件。記者注意到,建築設計將千年前忙碌的運河圖景定格在了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一片林海之中,整體建築就像它的名字——「運河之舟」,呈現了揚帆起航的姿態。

未來,博物館項目由首都博物館運營,將成為一座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為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安全,降低可能發生地震對館藏文物的影響,工作人員通過滿佈在結構柱上的242個隔振支座,在建築上部和基礎間加設了一個能夠「化勁」的隔震層,如遇地震發生,能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證了建築主體結構、室內重要設施和文物的安全。

2023年2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2023年2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 採訪對象語錄:見證建築拔地而起,像看著孩子成長

北投集團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工程部副部長田丁:我是從2018年底參與到三大建築項目中的,當時這裏還是小聖廟村。我見證了農村房子拆除、場地平整、挖基坑、打工程樁、做主體結構和鋼結構幕牆以及如今開始衝刺的整個建設過程,感觸很深。

三大建築項目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我的孩子是2019年10月出生的,這對我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這幾年,我一方面在感受到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也覺得三大建築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心裡充滿成就感。作為一名工程管理人員,能夠參與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尤其是三大建築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工程,我感到非常榮幸。我會全力以赴,不負所托,把三大建築項目打造成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新地標。

■ 記者手記:大工程建設加速,期待早日惠民

2019年,我第一次來到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採訪建設進展,彼時,新栽植的樹木還不夠粗壯,土地上仍有大塊留白。園中路也沒有建好,我和攝影記者按照導航兜兜轉轉了好幾圈,才好不容易到達了採訪地點。綠化種植每年只有春季和秋末冬初,當年,綠化工人和大自然「搶時間」,在短暫的幾個月種植期內,完成了8000畝造林任務。2020年9月,開園時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已經綠樹成蔭。如今,我從採訪者變成了這裏的遊客。

這樣的建設「加速度」,在我探訪三大建築建設項目時也有類似感受。2019年12月探訪時,工地上只有塔吊等設備,工作人員介紹的是地下50米深的防滲地下牆的施工工藝。此後的每次探訪,工程都有了新的變化。採訪內容也擴展至它們的功能特色和綠色施工工藝。2020年底,三大建築正陸續完成地下施工「衝出地面」;2021年上半年,三大建築實現結構封頂;2022年,外形漂亮的建築主體已經亮相……我也期待著盡快成為這些場所的讀者、觀眾。

這些年,我見證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的有序拉開。標誌性重大工程進入建設高峰期,背後是公共服務的穩步提升。東六環改造工程、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以及一座座新建的醫院、學校……無一不將實實在在地便民惠民。正如三大建築工地上,「開工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的橫幅隨處可見,我相信「跑出加速度」的大工程很快會和大家見面,屆時,我們不僅能欣賞到這些工程宏大的外觀,也能深入其中感受它們現代化的設施和周到的服務。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