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揚·沃格勒音樂會即將上演,演出長達三小時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國際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德累斯頓音樂節總監、莫里茨堡音樂節藝術總監揚·沃格勒將於3月12日登台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為觀眾呈現巴赫的全套《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長達三小時的演出被業界稱為「馬拉松」式音樂會。這是疫情以來,國外藝術家走入中國的重要標誌,更是國家大劇院積極打開文化藝術「請進來」的大門,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展現。3月10日,大提琴演奏家揚·沃格勒在國家大劇院藝術家沙龍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了他對於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理解以及對今場音樂會的期待。

大提琴演奏家揚·沃格勒。  國家大劇院供圖大提琴演奏家揚·沃格勒。  國家大劇院供圖

波路克音樂巨匠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不僅是無伴奏樂曲中的典範之作,更被看作大提琴演奏家們技術和修養的試金石,而在一場音樂會中上演全套《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更考驗演奏家的才具與氣魄,對於觀眾而言,也是極其難得的賞樂體驗。在揚·沃格勒看來,這是一次通過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重新實現自己與聽眾的重聚:「很多人認為,我自己一個人在台上用一把大提琴彈奏所有的組曲會有非常大的壓力,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和所有的聽眾和樂迷朋友們共同享受,加上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這一世界一流的演出場館,就加重了現場觀眾的體驗感。」

據介紹,揚·沃格勒此次演奏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使用的是一把1707年製的斯特拉迪瓦里「卡斯特巴可·弗」大提琴,而巴赫則是於1717年至1723年之間創作的這些組曲,當時的人們對大提琴這種樂器的音樂表現認知程度還可說是微乎其微,因為當時的大提琴在樂隊中還僅僅是一個充當演奏低音的配角。談到自己手中的這把大提琴時,揚·沃格勒形容自己的喜愛程度,哪怕在照片里看到這把大提琴都感到非常地開心,就像自己看到喜歡的人要多看上幾眼的感覺。

據他介紹,這把大提琴於1707年在意大利創造。當時的一座孤兒院收養了很多女孩子,她們在這裏學習音樂,每天的練習時間非常長,因此這座孤兒院在當時也誕生了非常多的女性演奏家,而正是因為這些年輕的女性大提琴家的存在,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大提琴創作更多的優秀曲目。「我的這把琴就是在那個時候發明的,它的創造者斯特拉迪瓦里本人可能在那個時候,已經發現了大提琴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與前景,所以1707年他就創造了大概有20把這樣的大提琴。我的朋友馬友友彈奏的也是這一款大提琴,所以這把大提琴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迷人的樂器。尤其最開始那些女孩們進行演奏,是她們帶動了大提琴以及與其相關的曲目發展。」

揚·沃格勒在藝術沙龍接受媒體採訪。  國家大劇院供圖揚·沃格勒在藝術沙龍接受媒體採訪。  國家大劇院供圖

雖然這是揚·沃格勒第一次來到國家大劇院演出,但他對於中國文化並不感到陌生,他的妻子王崢嶸(Mira Wang)也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小提琴家,二人經常一起合作演出。揚·沃格勒表示,「我的太太是中國人,我們的孩子也是混血,他們現在都已長大了,我覺得德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文化都深深地刻進了他們的血液。我經常跟妻子討論中西方文化等諸多話題,但最後的結論都是中國文化是經歷了更久的歷史沉澱的,歷史時長遠遠長於歐洲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我個人非常珍惜這次能夠到中國學習這些文化的機會。今天晚上我也將在國家大劇院欣賞蘇州的評彈,非常期待能夠聽到來自中國的不同文化。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怎麼樣才能夠將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更好的向西方推送,更好地做到中西融合,這會是我們未來工作的重點。」

作為當今時代最傑出的大提琴家,揚·沃格勒的技藝被《紐約時報》稱讚為「充滿靈魂、色調豐富的演奏方式」,被《留聲機雜誌》讚許「繞樑三日的絕佳琴藝」。他是世界上最受矚目的管絃樂團,如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蒙特利爾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羅馬聖切契利亞交響樂團的獨奏常客;與安德里斯·尼爾遜斯、法比奧·路斯、安東尼奧·帕帕諾爵士、華拉利·捷傑耶夫、霍內克以及長野健等指揮家們保持著深厚的合作友誼。揚·沃格勒的巴赫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錄音專輯曾獲德國回聲古典音樂獎的「2014年度器樂演奏家獎(大提琴)」,此次,他選擇在一場音樂會中為觀眾呈現全套六首組曲,不僅是彰顯他卓越的琴技,更表達了這位遠道而來的演奏家對中國觀眾滿滿的誠意與期待。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