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創業者站上「中心」舞台

    「智創未來」強國青年創業者尋訪活動期間,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城市中心地標亮燈致敬「強國青年創業者」。禪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智創未來」強國青年創業者尋訪活動期間,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城市中心地標亮燈致敬「強國青年創業者」。禪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智創未來」強國青年創業者尋訪活動現場的簽約儀式。禪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智創未來」強國青年創業者尋訪活動現場的簽約儀式。禪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至少對於一些人來說,創業正在變得跟以前不一樣。

    姚頌在23歲和29歲開啟了兩次創業之旅,從AI芯片跨界航天,如今,他是東方空間的CEO。北京炎黃國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虎則帶領著一群平均有著20年科研及產業化經驗的團隊,研發了三款芯片產品,並實現產業化。除此之外,還有的創業者為城市提供智慧的「大腦」,讓工業企業能安全生產。

    對於他們來說,創業不再是靠天馬行空的商業模式,靠複製一種國外的成功模式,或者一款別具巧思的小程序快速獲得資本的認可。他們的創業項目越來越跟這個國家的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密切結合,賦能實體經濟,服務製造業轉型升級,在朝向未來的星空裡尋求更高遠的未來。

    這個春天,這些創業者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舉辦的「智創未來」強國青年創業者尋訪活動中相遇。禪城區是佛山市的中心城區,也以「製造業當家」聞名全國。眼下,這裏正為了建設「佛山之心」開足馬力。去年,54個超億元項目在禪城搶灘佈局。

    禪城正在努力實現從中心城區到城市中心的跨越,而這些創業青年對融入國家大局、站上發展「中心」也有著強烈的渴望。他們朝向更硬核的領域,啃更難啃的「骨頭」。這一次,他們站上了「中心」的舞台。

    在「製造業之都」的舞台中心,聚光燈為創業者亮起

    這次尋訪活動由中國青年報社、佛山市政府等單位主辦,禪城區人民政府承辦,最終推薦產生了10位「強國青年創業者」以及40位提名獲得者。

    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尋訪只是一個開始。升發智聯(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孫嘉偉從來到禪城的第一天起就行程滿滿。他剛到佛山,便前去跟其他幾位創業者彙合,去參加一場臨時組織的小型「招商會」。禪城區招商局局長和青年創業者面對面,提問、回答幾乎話不落地,抓緊時間加深對彼此的瞭解。

    在成為強國青年創業者提名代表之後,孫嘉偉又立刻參加了路演環節。他的公司聚焦在面向工業安全生產領域的感知、控制和決策的算法研究,並研發了可用於多領域的無人巡檢機器人。禪城的產業佈局正符合他重點關注的範疇。

    2022年,佛山成為全國第17個加入萬億GDP球會的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在全國排行第五。這裏是享譽全國、積極融入世界的製造業基地。很多像孫嘉偉一樣的創業者在高質量發展的東風裡,看到了機遇,也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對於高質量創業人才的渴望——正在努力建設「佛山之心」的禪城,又在「心臟」位置的多個地標上亮起了歡迎青年創業者的燈光。

    在今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高質量發展」都是一大關鍵詞。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把製造業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尤其是經濟工作和科技創新的題中之義。

    各地政府也積極為青年創業者搭台,稅收優惠、人才政策、各類補貼、商業培訓、政策管家、對接投資等激勵措施層出不窮。

    廣東唯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嘉是2017年從美國回國創業的博士。「佛山的製造業基礎雄厚,有利於我們眼科儀器上下遊的配套供應。」秦嘉說,「政府也給了我們很大力度的支持。」她介紹,公司創始團隊由多位博士組成,落地禪城後申請到了廣東省珠江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獲得超過4000萬元的經費支持,更有其他稅收、園區補貼及配套的人才政策。

    作為被推薦為強國青年創業者的十人之一,郭虎說創業者要抓住時代賦予年青人的機遇,不辜負這個時代和國家搭建的舞台。「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該做的事情,順應時代的趨勢對創業者來說是自然而然的。」

    姚頌也是此次尋訪的強國青年創業者,他對此亦深有感觸。他覺得之所以敢於闖蕩,最重要的是要「感謝時代」:「我們都是時代浪潮中的衝浪人。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不會有這麼多的人才,沒有科技成果轉化制度不會有這麼多的人才,沒有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方向也沒有科技發展的行業環境。」

    姚頌感慨,如果初次創業更多地考慮的是個人的技術理想,再次創業,他更關注的是如何回饋國家和社會的培養。「我們現在做的確實是國家需要的,我們也很想為國家做一些事情。」

    在創業過程中,他們感受到自己與國家、與時代同頻

    一個重要的變化已經發生,越來越多的青年創業者擁有很強的技術背景和科研創新能力。在強國青年創業者分享會的舞台上,同組登台的三人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樣的情況:郭虎在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學習時,就曾代表學校在創業大賽中獲得全國「金獎」;中發天信(北京)航空發動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臣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專業的博士;姚頌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還曾擔任過電子系科協主席。

    每個人走上創業之路時都有不同的訴求。在創業的過程中,他們中的很多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與這個國家的緊密聯繫,也在有意識地將自己所獲得的分享給更多人。

    郭虎本科畢業後曾在金融機構工作了3年。後來,他發現自己更希望從事與實體經濟關聯更密切的產業。讀研期間,他跟隨導師參與了很多國家重大項目,創業變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創業之初,郭虎甚至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創業。但是在一個個項目的推進中,郭虎發現,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芯片的自主可控被抬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市場前景廣闊。前路越是挑戰重重,郭虎的鬥志越被激發。「中國人的精神就是這樣,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創業過程中,郭虎獲得了很多榮譽和社會身份。「做一個創業公司並不只是說要去賺多點錢,是要解決一些問題,這些榮譽反而讓我覺得你要做的事情更多,身上的責任更大。」他作為創業導師助力更年輕的創業者,在各類場合積極發聲,而「希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是他創業時的「初心」之一。

    在劉臣的經歷里,精神的傳承是不言自明的。

    劉臣從事的是航空發動機的研發製造。他的博士生導師是中國第一位航空領域的院士。劉臣還記得,老師從事航空行業60多年,每年平均要坐85次飛機,直至現在還如此。他公司的總師是50後,從事發動機領域40多年,現在也一直工作在第一線。

    「我覺得我們公司之所以有這樣的成果,和三代人的努力分不開,所以我們這一代人也沒有理由讓自己變得更差。向他們學習,更加勤奮,樹立明確目標,這就是我們航空創業者的態度。」他所秉持的創業者精神,就是要去解決領域里的核心問題,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95後的孫嘉偉是北京理工大學「工業與智能系統工程」方向的博士。讀書期間,孫嘉偉更進一步尋找到了自己希望投身的細分領域:安全生產。

    很多事故是因為人為操作失誤導致的,還有一些工業生產環境有諸如高溫等對巡檢工人而言並不友好的要素。他也通過研發產品踐行自己的理念:「我們始終認為,無人化作業不是為了安全而安全,而是為了產業升級而安全。」

    還有人真正在「綠水青山」里找到了「金山銀山」。

    陝西歐卡電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90後CEO朱健楠是水聲工程專業的博士。他致力於水面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和水面服務機器人的落地應用,希望運用科技力量解決水域環保問題。他的公司研發的水面無人駕駛技術,一方面是水環保領域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助力了文旅新業態。在西安、蘇州等多個城市的水域景區里,遊客已經有機會乘坐著無人駕駛的遊船在波光粼粼的河湖上圍爐煮茶賞美景。

    他希望,能讓水域變得乾淨且有趣,也讓人們更願意親近水,同時,減少水面清理時溺亡事故的發生。

    如今,他的產品也正在走向海外。在他看來,家國情懷並不是一句口號,紮紮實實做好當下的事業,做好技術研發,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刻,也許自己的技術也會在更深的層面上發揮更大作用。

    「創業進入深水期,這就要求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更有社會責任感。」知名創業教育專家李家華表示,「因為深水期意味著解決社會問題的難度加大了,考驗著他們對事業的堅守。」

    細分領域才有更廣闊創業生命力

    創業進入深水期,很多創業者發現,在高層次的細分領域里才有更廣闊的創業生命力。

    李家華對於改革開放後幾個創業的階段進行了總結。1978年後,「生存型創業」成為當時的主流,如溫州的小商品、小生意在那時是創業者的典型代表;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機會型創業」讓很多人從政策紅利中獲益;第三階段則是「模仿型創業」,一些創業者將國外的產品或模式複製到國內,取得了巨大成功。互聯網紅利在此體現得尤為明顯。

    李家華認為,目前我們處於「模仿型創業」向「創意型創業」的過渡期。隨著「互聯網原住民」的90後、00後登上舞台,一代人在衣食無憂、眼界開闊的背景下成長,不再被生存焦慮困擾,「好玩」和熱愛變得異常重要。

    在他看來,新的賽道已經初現端倪。國際的政策導向正帶來新機遇。同時,類似於ChatGPT這樣從傳統市場的角度來看「完全新生」的事物,對創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高維度的創業也由此將成為一種大勢。

    向著星辰大海邁進的姚頌是一名90後。2015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他先是與人聯合創立人工智能芯片創業企業,為自動駕駛、智能安防、雲計算等行業提供軟件與芯片一體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2020年,姚頌與資深航天技術團隊聯合創立了東方空間。他希望能探索航天技術發展新範式,拓展人類的邊界。該公司所研製的一款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6.5噸。另一款在研發過程中的可回收火箭,將進一步提高運載能力至15噸。

    朱健楠認為,相比於過去持續「燒錢」,現在可能對創業者會有更高的要求,「要在行業落地的深度和技術的高度中找到更好的平衡」。

    「回歸行業本質,很多事情都在變得更加嚴格。我覺得在各個賽道裡面可能都會逐步返璞歸真,真正‘跑’出來一些能創造真實價值的企業。」朱健楠說,「當然,資本可能不是一刀切的,硬科技需要時間沉澱是客觀事實。」

    在這個時代,李家華尤其提到,「要用創業者精神做創業者」,更堅毅,更忠於自己的事業,同時具備極強的執行力。新的創業背景下,這些「軟實力」和創業之「道」是創業者必備的「打法」。

    在孫嘉偉的實踐和觀察中,他覺得產業當前正在經歷「脫虛向實」的過程,通過新一代技術去賦能傳統行業的轉型,最終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也成了當前的一種創業浪潮。他感受到,只有緊密地跟國家的戰略需要結合,創業企業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他也期待著,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能得到更多的政策傾斜,「市場準入方面,技術本身的比例還可以再提高,準入門檻可以再降低」。同時,強化對創業人才的保障,也有利於激發創新創造潛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3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