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古建專家:既要修繕建築本體,也要保護文化內涵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不僅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建築群,還擁有數量巨大的各類古建。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全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其中北京市有3840處。

近年來,北京對古建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完成了多處文物古建的修繕工程。「京西小故宮」萬壽寺迎來百年大修,正陽門箭樓修繕後亮出真容,鼓樓修後成為網紅打卡點……這些重獲新生的古建,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古都北京的魅力,領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據北京市文物局介紹,最近五年,北京市累計投入文物保護資金近百億元,相繼實施幾百項文物修繕和環境整治工程,對近百處文物進行保護性騰退,文物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文物保護質量監督管理系統上線運行,大運河、長城、故宮、頤和園、十三陵、天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7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展示水平不斷提升,全市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增加至135處。北京市圓滿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錄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新發現、新認定文物藏品總數160萬件(套),均位居全國第一。

從業三十多年,王玉偉見證了北京文物保護的發展,文物保護重心從「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他是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原處長,也是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庫成員,長期從事文化遺產保護、修繕及管理。「後來者」張濤參加工作18年,主持了雲居寺石經洞搶險保護工程、正覺寺大殿台基搶險保護工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搶險保護工程等,他用科技手段為古建築延年益壽。

北京古建有何特色,古建應該如何修繕,「預防性保護」如何進行,文物保護與利用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對此,新京報記者對話了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庫成員王玉偉、北京市考古研究所科技保護研究室主任張濤。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庫成員王玉偉。受訪者供圖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庫成員王玉偉。受訪者供圖

「北京古建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新京報記者:你對北京古建的印像是什麼樣的?

張濤:北京保留著很大體量的典型官式建築,這些建築的修建技藝達到了很高水平,也是北京的顯著特色。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就住在天壇東門旁邊,小時候會跟著家長去天壇遛彎。那時候,我看到圜丘和祈年殿,會忍不住感歎古代建築的雄偉壯觀,並立誌保護它們。沒想到,長大後真的從事文物保護工作,也算是圓了當年的夢想。

新京報:關於古代建築,北京有哪些特色或者獨特優勢?

王玉偉:第一是規模大,建築等級高,北京文物建築總面積位於全國前列;第二是皇家建築多,王府官式建築比較多,晚期的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區,例如恭王府和皇家園林等;第三是北京目前有七處世界文化遺產,也是目前世界文化遺產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第四是北京擁有保護狀況最好、最完整的古建,相關人員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在上面;第五從管理上來說,北京古建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相關制度也在不斷完善。

新京報:這些年,北京市文物保護的重點有何變化?

王玉偉:北京市政府對文物保護的力度一直在不斷加大。從2000年開始,每年由市財政撥款1.1億元,用3年的時間使北京市文物的險情全部得到緩解。2003年,北京市又啟動「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大批的古建築因此得到修繕。隨後,北京市又實施中遠期保護計劃,古建保護進入了良性循環。近十年來,北京市的文物保護體制不斷完善,保護重心逐漸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

新京報:請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預防性保護」?

張濤:針對古建築倒塌或存在肉眼可見病害的修繕,屬於「搶救性保護」。而「預防性保護」會將所有的文物納入預防性保護體系,定期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處理。這種提前的保護措施,可以有效地將嚴重的病害扼殺在搖籃裡,減少建築落架大修、調頂大修等情況。目前,「預防性保護」已在全國先進保護地區進行推廣與應用,北京市走在了全國領先行列。

新京報:「預防性保護」的原則是什麼?

張濤:在保護古建方面,我們秉承三個原則。一是長期堅持。古建的檢測保護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需要經過多年的檢測數據,才能發現古建的病害變化趨勢。二是使用無損或者微損檢測。如果使用的檢測手段傷害到文物本體,那是絕對禁止的。三是對於周圍的環境和人員不能有害。我們在篩選檢測設備時,會考慮到周圍的遊客等,不使用有害的檢測方法。

新京報:在保護過程中,會不會借助一些新科技?

張濤:近些年,北京市古建保護技術突飛猛進。以往工作人員只能通過肉眼判斷古建情況,看不見建築內部的缺陷,因此存在安全隱患會造成突發危險。例如,老工匠只能用錘子敲擊,來判斷木柱、木樑內部的糟朽與蟲蛀情況,但容易存在漏敲、無法知道具體糟朽面積等問題。

而「預防性保護」會引進大量先進的科學儀器作為支撐,例如微鑽阻力儀、應力波、雷達、紅外熱成像儀等儀器,可以將古建築的病害程度量化、病態勘查精準化。例如,使用微鑽阻力儀,類似於將一根針從古建本體探進去穿過,最後通過儀器呈現的圖譜,就能看出木構件里的糟朽面積佔比,直接算出有效截面積。隨後,工作人員可以判斷古建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病害判斷效率因此提升了很多。

新京報:關於「預防性保護」,未來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張濤:第一,在國家層面,建議多出台相關的政策與法規,從制度層面給予古建的保護與利用更多支持;第二,在科技研發層面,預防性保護與無損檢測都需要尖端的儀器設備,希望國家科技部、國家文物局等機構能提供相關課題經費的支持;第三,在人才層面,目前從事文保工作的專業人才較少,而且大部分只會修繕古建,不會做預防性保護,希望將來能培養更多相關專業人才;第四,在標準製定層面,現在更重要的是製定標準、開展培訓,把整個行業帶動起來,才能引導、教育更多的人去做文物保護。

北京市考古研究所科技保護研究室主任張濤。受訪者供圖北京市考古研究所科技保護研究室主任張濤。受訪者供圖

「以保護為前提,適度利用」

新京報記者:你覺得古建築蘊含的價值主要有哪些?

張濤:一方面,我覺得古建築代表了中國文化的靈魂和載體,反映了建築當年的科技水平,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都非常高。尤其是在過去生產力不強的情況下,人們能建造出受力性能如此穩定的高大建築,十分了得。另一方面,古建築蘊含了傳統藝術之美。很多古建的紋飾圖樣都有美好的寓意,這在宣傳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新京報:關於古建保護,未來可以加大哪些方面的投入?

王玉偉:第一是人才培養,古建保護的人才不能斷代。第二是加大宣傳,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還需要提高,專家和一線人員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也是在不斷地深入。我特別讚成文化遺產保護日的宣傳要走進學校、走進機關、走進部隊,讓更多人瞭解文物保護。第三是敢於接受新技術新理念,不要過於保守,要創新發展。文物保護理念是在不斷髮展的,我們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不要停止,要接受新的事物。不可移動文物要活起來,還需挖掘其內涵,瞭解它們在歷史上和社會上的作用,講述它們的故事。

新京報:在古建的保護與利用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王玉偉:以保護為前提,可以適度利用。在文化保護與利用方面,要把握好度,要以保護為前提,宣傳教育為主要目的,要防止不利於文物保護的過度利用。文物保護要「不改變原狀」,不僅要保護建築本體,還要保護建築承載的文化內涵。我們保護文物有兩個目的,一是保護精神財富,就像長城象徵一種精神力量,能起到凝聚力的作用;二是中國獨有的傳統營造技藝也需要傳承,不能喪失。此外,保護思路也要打開,對古建周圍的歷史環境也要進行保護。例如,遊客去頤和園,除了看建築和文物,也會欣賞優美的環境。

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實習生 金芷怡

編輯 楊海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