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詠春》登台國家大劇院,舞蹈融合國家非遺和嶺南民俗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4月7日至9日,「深圳出品」原創精品舞劇《詠春》亮相國家大劇院舞台,成為國家大劇院「泱泱國風·舞動經典」系列演出的開幕大戲。該舞劇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專項扶持資金與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共同資助。

舞劇《詠春》劇照。

舞劇《詠春》創新性融合了國家級非遺與嶺南民俗文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編劇,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共同執導,這也是繼《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沙灣往事》《花木蘭》等爆款的舞劇作品後,二人再度聯手打造的精品之作。舞劇《詠春》以電影《詠春》為引,講述了電影片場的造夢人,如何追逐光、靠近光,用光雕刻、塑造英雄的身影,雖然希望自己站在光里,但最終照亮別人的故事。舞台上的《詠春》劇組,與電影《詠春》中葉問赴香港打拚的故事並行展現、無縫切換。戲中,「葉師父」遠赴他鄉,穩穩打出詠春「小念頭」的第一式,懷抱「詠春堂」牌匾,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鏗鏘祖訓,為詠春開第一扇門,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武學精神。

舞劇《詠春》以電影《詠春》為引。

雖然運用了「葉問」這一深入人心的IP形象,但不同於以往的文藝創作,《詠春》不是一部「單純講述一代宗師英雄故事的舞劇」。「戲外」的《詠春》劇組與「戲內」赴香港打拚的葉問兩條線索在劇中並行展現,兩個故事承載的「拚搏精神」在不同時空中同頻共振。「我們套用了拍攝《詠春》電影的方式,用南下打工的‘大春’這樣一個小人物的拚搏與劇中‘葉師傅’在香港的成長經歷,在戲里戲外建立了情感的勾連和共鳴。」總編導周莉亞介紹,劇中人物「大春」的原型,來源於深圳電影製片廠的一位老圖書管理員。「他把上映過的每一部電影都整理了資料包。資料包里有當時的宣傳文案,也有很多劇照,這些東西深深打動了我。」「雙線敘事的結構,兩個時代的故事與人,在劇中彼此呼應和共振,這個故事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而展開,最終落在‘理想’,這與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馮雙白說。

除了「戲中戲」的雙故事線、雙場景外,「雙非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香雲紗」同台呈現,將國家級非遺與嶺南民俗文化創新融合於舞台劇中,帶來兩個時代的同頻共振,這也是該劇的最大亮點。香雲紗穿在舞蹈演員身上,一束光照下,香雲紗的黑色光澤,如陶瓷般光潔,亦有黑膠般的質感。 武術和舞蹈的結合,是舞劇《詠春》的創新之處。五大功夫門派詠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中的武學招式,將結合古典舞、現代舞的舞蹈特質集中呈現。據瞭解,「葉師傅」飾演者常宏□為了演好劇中那18分鐘的宗師對決場景,每天花超過6個小時練詠春,再花4個小時練習舞蹈動作,1年的時間勤勉不懈,只為將劇本中的「葉師傅」從冰冷單調的文字變為有血有肉的角色。舞劇《詠春》呈現的武俠世界,是一個開創性的表達,鏈接傳統與現代,融合雙非遺與嶺南文化。葉問從希望「開詠春一扇門」到「心中無門」,打破門戶之見將詠春傳揚四海,希望將這種武學精神傳達給觀眾。

舞劇《詠春》有雙故事線。

據介紹,自2023年3月舞劇《詠春》在深圳保利劇院完成首站演出後,便拉開2023年全國首輪巡演的大幕。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全國巡演運營商」,以大灣區為「圓點」,輻射30多座城市,將在2023年演出80餘場,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香雲紗」的創新表現,展現舞蹈與武術碰撞的獨特魅力。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