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失能失智老人 破解“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困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實習生 陶思閱

“在幫助失能老人翻身時,不要用很大的力氣直接把老人抱起來,要用握握手、喚醒等方式評估他的狀態,充分發揮老人還存在的機能。”日前,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培訓的“璧山天門山社區學院”開講,講課人是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康複護理專家團隊成員楊小紅。

社會上流行一句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是記憶力、判斷力和認知等腦功能退化,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養老照護領域的“難中之難”。

全國老齡辦最近一次發佈的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為4063萬人。

作為民政部西部民政社會工作培訓中心,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的70餘名青年教師組成調研服務團隊,到失能失智老人的社區、床頭走訪、調研,為養老照護領域尋經驗、蹚新路、破困局。

培訓現場,老人在認真觀察演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供圖培訓現場,老人在認真觀察演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供圖

無力的老人

在重慶市天門社區,一位80歲老人年輕時被墜落物砸中雙腿、退休後舊傷複發,導致失能,由他的妻子和一名護工照料至今。

天門社區黨支部書記嚴勇告訴記者,截至去年年底,社區內60歲以上的老人占55.7%。這裏的老人年輕時多在國家特種企業從事高危作業,為國家建設做出過很大貢獻。

“老人現在仍有2至3級肌力,屬於科學鍛鍊可以漸漸站起來的類型。”對老人做測試和培訓示範的,是41歲的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教師陶科。他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重慶市優秀技能人才和重慶市青年職業標兵,是一位深諳康複訓練的青年專家。

通過觸摸老人的腿和手,並對其做抬腿測試,陶科發現,在無外力幫助的情況下,老人可以將一條腿抬到另一條膝蓋上,“但是現在老人肌力不足,不宜直接練習行走,而是要進行被動訓練。”

一名參加調研的誌願者、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生現場做示範。誌願者模擬失能老人平躺。陶科用一隻手托住他的足部,另一隻手扶住他的膝蓋,幫助其進行蹬腿的動作,在肌力漸漸增強之後,可以用手逐漸施加阻力,刺激主動發力,以達到最大的活動幅度。

陶科表示,許多照護者在護理失能老人的過程中存在著誤區,出於好心,他們儘量多地幫助老人,完全替代了老人的自我活動,致使老人失去了鍛鍊的機會。

從另一戶家庭走訪後,整個團隊成員的情緒有些失落。這個家庭有一位52歲的失能人員,12歲時患多發性神經炎後逐漸失能,照顧她的是年近90歲的父母。患者在臥室躺了幾十年,見有生人進來,用枕巾遮住了臉。

陶科現場觀察瞭解後,並未對她做過多康複指導。他出門後告訴記者,這位患者的多發性神經炎是醫學難題,現在肌肉已完全萎縮,現在再進行康複訓練效果不大。

另一位老人因60歲時腦梗發作,身體左側失能,已臥床14年,一直由妻子和妹妹照顧。陶科協助老人做抬手測試後,認為他的肌肉情況尚好,主要問題是關節活動受限,即手肘彎曲無法伸直。

“關節彎曲,不宜直接站立。需要進行對指練習、輔助抬手訓練。”陶科說,在多個家庭走訪調研後,他們發現新冠疫情以來,失能失智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員照護,許多照護者本身年紀也很大。

陶科老師在為老人檢查腿部發應。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供圖陶科老師在為老人檢查腿部發應。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供圖

他們建議,根據老人們的不同情況應該配置一些智能化輔具,例如對失智老人,防丟失的定位卡就很必要,對失能老人有智能照護床,可以定時協助翻身,減輕照護者壓力。

很多家庭並不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輔具。陶科表示,比如有些失能老人可以慢慢恢復,不適合配輪椅,適宜配備助行架和手杖,但是家屬和社區對此缺乏瞭解,一律配輪椅,這是不利於恢復的,“應該根據失能老人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肌力來適配。”

難中之難

嚴勇介紹,社區內設有老年服務站,可以“托老”,老人可以在服務站解決吃飯問題,一頓7元錢,但是專門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設施和人員缺乏,他們主要依靠家庭照顧。

這也是當前我國養老的現實狀態。陶科說,按照國家的“9073”政策,我國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據調研團隊負責人黃茜介紹,在養老機構,照顧一個有行動能力的失智老人,養老機構要付出的人力約為1: 3,也就是一個護理員照看三個老人,照顧普通失能型老人約為1: 6。

“先是失智,最後半年失能,就躺床上了。”黃茜的外婆曾經出現過失智,這也導致她走上研究失能失智老人科學照料的起因。她在照料過程中目睹過老人從患病到離世的過程,“失能到最後會伴隨有失智,失智老人最後也會完全失能”。

每次調研前,團隊成員會先跟社區、養老院溝通清楚被照護對象的具體情況,安排不同專業的教師有針對性的上門評估指導,還會對其他居民普及養老知識。而每次調研中,老人對養老技能的渴求,都對師生帶來很大的觸動,激發他們“想為老人、為社會做點什麼”。

每個失能失智老人呈現的病情狀態也不一樣。失智老人存在認知症,比如健忘、失去時間感,或是對財產比較敏感。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黃茜探望一位失智老人時發現,那位老人正在翻窗戶——老人並非跳樓輕生,而是真的認為那裡是“門”,“失智老人有遊走的特性,到處找門。”

另一位老人每天早晨起床後,要清點一次存摺存單,晚上睡覺時還要清點一次。“實際上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黃茜說,當他離世時,他的兒媳婦在他的枕頭、被縟、衣櫃里翻出來幾千元錢。“藏錢,藏吃的,藏各種東西。”

根據阿爾茲海默症協會的數據,我國65歲以上認知障礙老年人患病率超過6.6%。黃茜通過曆年調研數據推算,重慶失智老人的基數大概是30萬。但是實際上在臨床上診斷的、看過病的,遠遠沒有這個數。

未來對照護者的需求量更大

在走訪家庭後,調研團隊在天門社區中心為家中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屬開展居家風險防範培訓。約50位聽課人,幾乎全部是老人,大多數是女性,她們拿著紙、筆,邊聽邊記。

據記者瞭解,她們有的已經照顧失能失智老伴兒多年,有的對居家風險防範比較關注,關心今後的老年生活。

在培訓現場,楊小紅演示了老人在跌倒後如何起身,照護者如何幫助失能老人翻身、如廁等環節。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慧康養學院康複護理教研室副主任楊小紅強調,重點是一個“緩”字,例如老人跌倒後,需要稍稍緩過勁、收腿、從跌倒的仰臥姿勢變為側臥,再停頓半分鍾,用可以使力的手撐起身子變為跪姿,再停頓半分鍾,緩慢起身。

“平時家裡在護理老人的時候,有很多誤區。”楊小紅表示,比如老人半夜要上廁所,照護人一把就將老人從床上拽起來,本來老人有部分可以活動的力量,但沒有充分利用,“我們要充分利用老人殘存的一些功能,讓他體現自己的價值”。

2021年公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人,比重達到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9億人,比重達到13.50%;80歲以上人口達3580萬人,比重達到2.54%。

未來對照護者的需求量更大、對照護者的相關技能也會有更高要求。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鄧明國介紹,該校近3年來通過線上線下開展上百次培訓,覆蓋重慶、四川、浙江、福建、廣西等25個省市8000餘人次,除了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屬,接受培訓的人員還有養老院、敬老院的護理人員。

“被照護的失能失智老人難,照護老人的人更難。”鄧明國呼籲,希望全社會給予失能失智照護者群體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增加對失能失智症的瞭解,早預防、早干預,讓更多失能失智老人晚年生活更有質量、更有尊嚴。

他表示,該調研和培訓項目的實施,也讓學校深受觸動和啟發。學校正著力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工作投入、加強工作保障,推動調研、服務長期堅持、不斷深化、持續推進。

受製於本項工作投入大、力量弱、回報低,社會力量參與熱情普遍不高,鄧明國希望,相關政府部門、有關單位能加大經費扶持,通過購買社會服務形式,鼓勵支持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尤其是高校力量參與到失智失能老人照護人員的培訓中。

責任編輯:邱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