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日啟動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年近九旬匡廷雲院士開啟首講

5月11日,第四十一屆北京學生科技節「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活動」啟動式暨首場院士進校園科普講座在北京一零一中學懷柔校區舉行,懷柔區500名中學師生代表現場參會,全市約6萬名師生線上同步觀看院士講座直播,近距離感受科學家精神,啟迪科學興趣。

當天,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第五屆科學傳播月、第三屆懷柔區「科學城杯」中小學生科技節也同步啟動。

全程站立,匡廷雲為學生講解「光合作用」

「我們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特有的功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有機物存儲起來……」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活動首場由我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匡廷雲開講。

匡廷雲院士全程站立為學生們講解。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匡廷雲院士全程站立為學生們講解。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她從學生們最熟悉的光合作用說起,提到研究光合作用機理及調控原理,對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糧食、能源、資源、環境和雙碳目標等問題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匡廷雲以「光合作用,智能植物工廠——顛覆傳統農業的新興戰略產業」為主題,用大量珍貴又生動形象的照片、圖片,圍繞「光合作用」這一地球上最大規模的能量和物質轉換過程,講授了光能的高效吸能、傳能和轉能機理,並通過自身的求學和研究經歷論述了光合膜蛋白色素復合體機構與功能研究的重要意義。

記者注意到,雖然已經年近九旬,匡廷雲仍激情滿滿,全程站立著為學生們講解。現場,同學們則認真傾聽,並踴躍提問,人工智能能否幫助實現植物栽培的智能診斷,並做出相應調整?相較於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智能植物工廠最大的優勢是什麼?智能植物工廠里,植物的生長週期會變短嗎?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培養出更高質量的蔬菜嗎?有的學生還現場拿出自己的課本,請匡廷雲院士給自己簽名。

講座結束後,匡廷雲和8名在北京市、區科技節活動中獲得突出獎勵的學生代表共進「思想午餐」,深入回應了同學們關於科研誌向和求學生活的問題。 

北京學生科技節全年將開展21項市級科普活動

記者瞭解到,2023年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活動是第41屆北京學生科技節的一項重點活動,由北京市教委聯合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共同主辦。活動旨在讓更多青少年學生近距離接觸在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院士科學家,為青少年解答科學的奧秘,也通過榜樣的力量,引導更多的中小學生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誌向。

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活動正式啟動。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活動正式啟動。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接下來,院士專家們還將走進西城區、豐台區、懷柔區等區的中小學校園開展科普講座。並通過同步直播形式,預計將覆蓋全市各區30餘萬名中小學生。

據悉,第41屆北京學生科技節全年將開展21項市級科普活動,活動內容涉及生命科學、地球與環境、電子與信息、天文、機器人、模型等領域,活動形式包括科普講座、科技競賽、科普表演、科普短片和科學建議等。

「每一名學生都有科學家的夢想,每一名教師都有把學生培養成科學家的衝動,每一名院士都想把自己的弟子培養成國家科技的棟樑,但是我們要從基礎的工作做起。」北京市教委二級巡視員王東江表示,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要努力構建課堂內外、校內校外、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科普生態,需要教育領域和科技領域攜手合作,需要家校社協同努力。

今後,北京市教委將繼續以學生科技節為抓手,進一步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教育優質資源單位的合作,在各項科技活動中,深入合作,協同育人,為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點亮孩子們的科學夢想,培養創新後備人才做出更多的貢獻。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巫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