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獎|“造孔之人”趙東元被評為科技功臣:做實驗需“異想天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  本文圖片均由 複旦大學 提供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  本文圖片均由 複旦大學 提供

做出怎樣的貢獻,會被評為上海科技功臣?

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23年來始終專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更因為原創性提出了有機-有機自組裝思想,創製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獨特的物質輸運和界面反應規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23年5月26日,趙東元又被評為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

身為一名院士,趙東元卻依舊堅持給本科生開課,培育青年研究人才,在他看來,做好科學研究和培育科學英才同樣重要。

“作為科學家,我認為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和文化。尤其是基礎科研人員,應該在更多的研究領域用中國人的名字命名,來弘揚中國人的自信。”趙東元期待著,能有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人才湧現,未來有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名字,出現在學生們的教科書上。

實驗過程非常複雜,“像在一個黑箱子裡亂撞”

1998年,35歲的趙東元結束了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後工作,從美國洛杉磯直飛上海。

趙東元剛回國時,國內整體科研條件和國外差距較大。複旦大學為這位引進人才提供了3萬元科研經費。趙東元買了一台電腦,很快坐進簡陋的催化樓辦公室,寫起研究計劃,便帶著5個本科生,開始了對功能介孔材料創製和合成的研究。

“介孔材料是一種多孔材料,孔徑在2-50納米。而功能化介孔材料,是將介孔材料改性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趙東元介紹,介孔材料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嶄新的材料體系,具有規則排列、大小可調的孔道結構及高的比表面積和大的吸附容量,在大分子催化、吸附與分離、納米組裝及生物化學等眾多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無機介孔領域,趙東元已經帶領團隊提出了多種合成策略,實現了無機介孔材料定向合成,發明了19種以複旦大學(FDU)命名的功能介孔材料,這批FDU系列介孔材料被列入化學試劑手冊,被廣泛研究和使用。

2001年左右,整個介孔材料都局限於無機材料。趙東元又突發奇想:做了這麼多無機介孔材料,能不能創造一種有機的高分子材料,又軟又輕又好用,還能在國民經濟中創造出非常高的價值?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趙東元組建科研團隊,苦戰5年。回顧整個過程,趙東元感慨,實驗之所以做成,一是因為“異想天開”,二是足夠幸運。“整個合成過程非常複雜,就像是在一個黑箱子裡亂撞。”前四年多時間,進展非常緩慢。

趙東元在實驗室趙東元在實驗室

轉機來自一位複旦轉專業的本科生。2002年,複旦大學在全國率先施行本科生轉專業制度。酷愛化學、高考未能被第一誌願錄取的曆史系學生顧棟,申請轉到化學系,後選擇趙東元作為本科生導師,開始在實驗室參與一些研究工作。

時隔十幾年,如今已是武漢大學教授的顧棟,回憶起2003年10月7日的那個深夜,依然難掩激動。當天,他用一種反常規的方法進行實驗,測試得到一組非常漂亮的數據。“顧棟非常聰明,他提出把高分子先聚再合成的做法,一下子把步驟從5個簡化成2個。”趙東元在學生的啟發下打開了思路。接下來兩個月,大家緊鑼密鼓調節實驗參數、測試分析,年底就基本得到了所有數據。

2005年,趙東元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文章,在有機-無機自組裝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有機-有機自組裝的新思想,並將實驗方法公之於眾。至今已經吸引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餘家科研機構跟蹤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發表論文4萬多篇。

轉化成果已用於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村

深耕介孔材料研究25年,勇闖基礎研究無人區外,趙東元也一直關注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利用。

“化學是離工業最近的一門基礎學科,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實現轉化。”趙東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能創造出這個結構的材料,那麼肯定能找到它的用途,哪怕目前來看還較昂貴。

趙東元(中)指導學生實驗趙東元(中)指導學生實驗

經過不斷壓縮成本,趙東元團隊將科研成果投入到工業化生產,開展大規模製備。比如:將介孔材料作為催化劑使用,實現了核殼結構介孔分子篩催化劑千噸級生產與工業化應用,大大提高重油轉化效率,在齊魯石化56萬噸/年重油轉化裝置上工業應用,已穩定運行5年,與國外UOP催化劑相比,中間餾分油收率提高1.5%,全國推廣後每年可為中石化增產約150萬噸的高質量油品。

在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規模化製備和應用方面,趙東元團隊成果轉化催生出了介孔碳超級電容器、鈀介孔碳催化劑、銅錳介孔碳催化劑等產品,已經利用於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村等場景,近3年銷售額已超過4億元。

“布袋院士”已為本科生上課20年

2021年11月3日上午,趙東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頒獎。頒獎結束後,他馬不停蹄地趕回了複旦,因為第二天一早8點,他要給本科生上課。

趙東元趕回學校為本科生上課。他拎著布袋子,袋子裡裝著他的一等獎證書。

於是,有了2021年11月4日一張刷爆朋友圈的照片。照片中,趙東元拎著布袋子,站在複旦大學袁成英樓門前。袋子裡裝著他的一等獎證書。拍這張照片的教師周桂發上午十點去開會,沒想到在袁成英樓門口碰見趙東元。“我很驚訝,‘你不是昨天還在領獎嗎?怎麼就回來了?’”這時,趙東元已經上完兩節本科生的課,臉色紅潤,帶著剛上完課的興奮。

趙東元重視本科生教育,堅持為全校自然科學大類的大一學生上專業基礎課《普通化學》。作為全校的通識課程,這門課程概念多、內容抽像,但他總能把課程講得詼諧有趣、深入淺出,並結合材料科學最新進展給大家講解元素的性質。從2003年起,20年來,一週兩次幾乎從未間斷。

5月中旬,又一次走出課堂的趙東元依舊難掩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快樂。“在課堂上學生們用求知的眼睛看著你,能夠給學生們播下科研的種子,真的很有意義。”趙東元透露,自己開設的超過百人的大課,每次學期初學生們都是要定了鬧鍾準點搶課的,頗受歡迎。

育人,是他除了科研之外最為關注的事情。在複旦20多年,趙東元團結了一批年輕人。他所帶的團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次趙院士獲獎拿到的獎金,有20%-30%用來資助年輕學者發展。

如今,趙東元已培養研究生和博士後百餘名,為國內外學術界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國家四青人才25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3人等,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獎勵和榮譽。

趙東元還有著更長遠的目標,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創製中國牌號的新一代催化材料,形成以功能介孔材料為中心的多領域全覆蓋研究高地,引領國際介孔材料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