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相信堅持的力量

親愛的同學們:

下午好!31年前的夏天,一個悶熱的雨後下午,就在相輝堂前,我和幾位同學一起,留下了學生時代最後一張合影,帶著一點憂傷,飽含期待、戀戀不捨地與複旦園告別。當年沒有今天這樣隆重的典禮,也沒有莊嚴的學士袍相伴,至今深感遺憾。此後儘管曾多次回到母校,但所有的回來,都未曾像今天這樣令我激動與忐忑,謝謝新聞學院給予我這樣的機會,得以與即將畢業的學妹學弟們交流,這是莫大的榮譽。在這裏由衷地祝賀各位同學:你們畢業了!

從複旦新聞學院畢業,是人生的重要時刻,特別是你們,在學習生涯中,又經曆了三年特殊的挑戰與考驗。今天,你們能夠面對面、肩並肩一起相聚參加畢業典禮,真好!有一位與你們同齡的女孩,在一堂疲憊的網課後曾經問我:難道只有我的大學生活如此特殊嗎?我當時被問住了。但,我們一起堅持著前行,今天看到了雨後的晴朗天空。

也許每一代人都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挑戰時刻,難以確定、充滿焦慮、茫然無措。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命運定製”時刻,似乎有很多東西我們無法把握。但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就需要我們有信念,需要我們相信堅持的力量,去披荊斬棘、曆練身心。 

今天,我想起了自己的開學第一課。那是1988年開學典禮臨近尾聲,謝希德校長突然來到了我們8813新生教室門口。聽老師介紹說,這是當年文科考分最高的班級,各地不少“狀元”在這裏。謝校長親切地微笑著,用溫婉又堅定的語氣說:你們是鐵肩擔道義的人。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一幕,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謝希德校長和藹而又堅毅的身影彷彿閃著光,至今難以忘懷。

在複旦新聞學院畢業31年來,我感受過初入行就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欣喜,經曆過事業瓶頸期,有過職業轉換的惶恐,也飽嚐開拓新領域的苦辣酸甜,更面臨眾多突發事件處理時小我與大我的艱難抉擇……就在許多特殊的時刻,那個閃著光的身影,始終照亮著前路,溫暖著內心,給予我堅持的力量。

同學們,118年來,複旦作為中國人自己建立的高等學府,在時代洪流中無論經曆怎樣的“命運定製”,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困苦,一代代優秀複旦學子都始終秉承“團結、服務、犧牲”的精神,始終不負民族、國家和人民,是堅持的力量讓我們一路走來變得更加堅強。正如《海邊的卡夫卡》里說的:命運就像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走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同學們,你們畢業了,在人工智能撲面而來的時代,從學術嚴謹的複旦新聞學院畢業。信息技術顛覆著日常生活,也顛覆了信息傳播格局。紛繁複雜的互聯網,既傳播著最快捷的新聞和事實,也同時有利益流量帶來的泡沫泛起和算法巨鎖製造的信息繭房。一些“自媒體”在刻意打扮的認知爭奪中,試圖潛移默化解構中華曆史文化精粹和共同價值基石。專業媒體的嚴謹常常在社交賬號的快餐式表達和不負責任的情緒宣泄中不占上風,甚至有人問:我們還需要專業媒體嗎?未來還需要記者嗎?

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時代之問,提給了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我想起了自己在新民晚報當記者時,前輩們經常講的一句話:記者不僅是曆史的記錄者,更是時代的代言人。黨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反映現實生活,更負有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進步、引領社會前行的職責,這就是我們區別於許許多多社交賬號的不同。我和同行者們,在新民晚報采寫新聞報導特別是重要的輿論監督報導時,是這樣堅持的;在互聯網時代創立政府信息公開的“上海發佈”時,是這樣堅持的;在直面網絡民意、建構清朗網絡空間時,是這樣堅持的。風雨無阻、知行合一、踐行使命,我們相信堅持的力量。

同學們,個人力量是渺小的,幸運的是我們擁有堅強的群體。回望我們共同經曆的歲月,在互聯網大潮的不斷衝擊中,一大批優秀新聞工作者始終是信息時代的中流砥柱。無論國家大事還是凡人小事,無論是記錄重大曆史時刻、追蹤重大突發事件,還是維護公序良俗、反映民生疾苦。每當曆史車輪行進到關鍵處,每當紛繁複雜的輿論場需要辨清是非,總有專業媒體人在守護正義、凝聚共識,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他們中有很多是複旦新聞學院走出去的畢業生,銘記著“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堅守著“好學力行”的學院座右銘,踐行著“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初心。他們相信堅持的力量。

同學們,你們畢業了,即將真正彙入社會洪流,接受現實錘煉,感知世界的方方面面。我想對親愛的你們說:無論今後身在何處,從事什麼職業,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路,請永遠記得我們是新聞人,我們是複旦人,我們是中國人。不管世界是如何紛繁複雜,請相信堅持的力量!

堅持思考。不要讓唾手可得的技術手段和算法定製的信息碎片接管我們的大腦。帕斯卡說過,人類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如果我們放棄用大腦思考的能力,放棄與更深邃思想同行的渴望,將等同於一根隨波逐流的枯萎蘆葦。

堅持奉獻。把“複旦大學”四個大字賦予我們的光環變成回饋社會的溫暖力量。我們身處的相輝堂,包含著老校長的名字。正是老校長在任時,中文系的劉大白先生寫下了複旦校歌歌詞:“先憂後樂交相勉,交相勉前程遠,向前,向前”。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滲透於複旦與複旦新聞人的基因之中。

堅持團結。托爾斯泰寫過,使人團結的是善和美,使人分裂的是惡和醜。請耐心用新聞學院教會我們的方法,用我們的眼和手、筆和鏡頭、聲音和畫面、鍵盤和軟件,去偽存真、揭惡揚善、消弭隔閡,努力凝聚起這個時代最為珍貴的社會共識。

再次感謝張濤甫院長和學院給予我這次發言機會。感謝各位親愛的老師,祝福所有的同學前程遠大!謝謝大家。(本文為作者在複旦大學新聞學院2023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