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熟了 昌平區的千畝雙高智慧農場從收到播一氣嗬成

一畝耕地,從上一季麥收到下一季玉米播種需要曆時多久?經歷多少步驟?6月20日,在北京昌平區,三輛搭載北鬥自動駕駛系統的農機在田里輪番駛過,不出一刻鍾,就已經完成從收到種的全過程。這裏是昌平正在建設中的千畝雙高智慧農場,也是昌平區農業服務中心開展的三夏生產智能農機「田間日」的活動現場。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隨著北鬥等技術的應用場景延伸至農業領域,京郊的麥田里,只有農機在烈日裡作業,人則能在樹蔭下乘涼。

6月20日,昌平崔村鎮的麥田里,在機手的協作陪同下,無人收割機正在收穫小麥。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6月20日,昌平崔村鎮的麥田里,在機手的協作陪同下,無人收割機正在收穫小麥。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無人下田的「田間日」 搶收搶種時智慧農機是主力

5月下旬起,全國麥收由南向北推進,到了6月中下旬,北京的麥田終於迎來了收穫季。前一日剛下了一天的雨,6月20日,天氣轉晴,風和日麗,昌平區崔村鎮大辛峰村邊的幾百畝麥田也到了該開鐮的日子。

6月20日,無人駕駛的聯合收割機在昌平千畝雙高智慧農場的麥田中作業。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6月20日,無人駕駛的聯合收割機在昌平千畝雙高智慧農場的麥田中作業。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這一日的的收穫與往年的都不同。趕上昌平農服中心的「田間日」,麥田里幾乎見不到人影,只見一台無人駕駛的聯合收割機從遠處筆直地駛來,金色的小麥在觸及收割台時接連倒下,經過脫粒後只在田間留下大片秸稈。機旁一側,機手一邊正跟著農機信步向前,一邊端著手機遙控、監測著農機的軌跡與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雙手和注意力。

前腳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剛剛駛過,後腳搭載智能設備的秸稈粉碎拖拉機也駛向麥田,最後,在這片田間登場的是一款智能檢測免耕精量播種機,隨著這台農機順著前面兩台農機的足跡駛過,約一畝的耕地,不到一刻鍾就已完成從小麥收穫,到秸稈還田,再到播種玉米的全過程。

據悉,搭載北鬥定位系統的農機,在作業精度上可達±2.5釐米,2.5釐米的精度是什麼概念?昌平區農業服務中心農機高高長邢廣青告訴記者,優秀的機手,經過幾年上千畝的機械作業,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下,才能將作業精度穩定在10釐米左右,±2.5釐米較優秀機手而言,也是非常難以企及的,「況且人的工作時間、注意力都是有限的,無法如機械一般長時間地保持穩定狀態。通過搭載了北鬥的農機,能夠在緊張的三夏期間,真正實現‘人停機不停’,除了在效率上有保障之外,其實這項技術也減弱了機手的工作強度,也間接提高了這項工作對於年青人的吸引力。」

搭載北鬥的農機,機手可通過手機,觀察到農機的行駛里程與作業里程等數據。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搭載北鬥的農機,機手可通過手機,觀察到農機的行駛里程與作業里程等數據。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邢廣青還告訴記者,手機除了能夠操控農機、製定軌跡之外,也能呈現農機作業的許多數據,連續作業後,經過北鬥測算,也可直觀地呈現農機的作業面積。

千畝雙高智慧農場 可實現數字自主化管理

除了收穫和播種農機的展示,當日,可實現自動噴灑作業的大田噴杆噴霧機、能用於測繪的無人機等能夠實現節本增效的設備,也在「田間日」展示亮相。昌平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尚君告訴記者,舉辦田間日活動除了向區內的農業從業者、技術人員展示當下先進的農機設備外,也能讓參與者更真切地瞭解北鬥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場景,瞭解我們當下能夠觸及到的現代化農業。

6月20日,在田間日上展示的農機設備。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6月20日,在田間日上展示的農機設備。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記者瞭解到,當前舉辦田間日活動的農田,未來計劃建設打造成為一個以糧經作物為主,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智能化的無人示範農場,也稱千畝雙高智慧農場。所謂雙高,即指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水。當前,地塊已有部分區域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複耕複墾的地力提升工作也即將組織實施。

什麼是無人示範農場?農場如何體現智慧屬性?王尚君介紹,農場將基於5G通訊技術,通過AI智能決策系統、智慧物聯網、無人拖拉機、作業機器人等實現農場全生產過程的數字自主化管理。

王尚君說,農場一期建設項目完成後,屆時,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採集設備和雲平台等技術,可實現農田環境要素實時監測、科學分析和預測預警,可以監測作物長勢、判定作物生育期和長勢、監測土壤墒情、預測作物產量、監測預警病蟲害,並形成各類基礎統計數據並智能分析,生成決策報告,為管理者提供決策參考。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