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鄂溫克小夥大學畢業後回鄉養馴鹿,拍視頻記錄“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最近,一位在原始森林中養馴鹿的90後內蒙古小夥子火了。在網絡上流傳的視頻中,他皮膚黝黑,頭戴黑色的棒球帽在森林深處與鹿群溫柔互動。小夥名叫雨果·索羅貢,是鄂溫克族人,祖輩世世代代都在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森林里飼養馴鹿。7月2日,雨果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講述了自己8歲來到江蘇無錫上學,25歲回鄉養鹿的經曆,“我們民族是最後養馴鹿的人了,媽媽這一輩子都在森林里養鹿,我大學畢業後就想回來幫幫她。現在養鹿的同時也拍視頻,希望能夠更好地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不讓它消失。”

鄂溫克小夥回鄉養鹿

“可能是一種使命吧”

今年29歲的雨果出生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是鄂溫克族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經常看到媽媽上山,去森林里照顧馴鹿。少不更事的他會問媽媽:“是不是你的工作就是照顧馴鹿呢?”等雨果年紀稍微大了一點後,他才從媽媽口中得知,自己所處的部落世世代代都以養馴鹿為生。

“三百年前我們族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來到中國,一直在呼倫貝爾和黑龍江兩地來回遷徙。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政府的幫助下,鄂溫克族人開始在呼倫貝爾定居。”

雨果介紹,“雖然絕大多數族人都過起了定居的生活,但仍有少數鄂溫克人居住在大興安嶺腹地的密林中,過著遊牧生活,與馴鹿為伴。鄂溫克的意思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溫克族是中國迄今唯一飼養馴鹿並保存馴鹿文化的民族。我已經去世的太姥姥是中國最後一位女酋長,她和我媽媽一輩子都在大山裡養馴鹿,我們是最後一批養馴鹿的人了,所以我覺得自己可能有這樣一種使命吧!

雨果8歲的時候,在呼倫貝爾婦聯的幫助下,到江蘇無錫的一所寄宿製學校讀書,“那是我第一次來到現代化的城市,自此便開始了和媽媽聚少離多的日子,每年只有寒暑假會回家幫媽媽一起養馴鹿。”雨果說,他在無錫一直讀到了高中畢業,高考後,他去了北京讀大學。在北京的那些年,他勤工儉學,做過服務員、收銀員等很多職業,“現代化的城市一度很吸引我,也想過要不要在大城市里留下定居。”

常在森林照看鹿群

也曾遇到不少危險

在雨果25歲那年,有人和雨果說了一句話,“現在就只有你媽媽自己在森林里養馴鹿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讓雨果沉默了好久,“現在我們部落里只剩十幾戶人家在養馴鹿了,我突然想到,我們民族的文化會不會就此消失掉?加上我媽媽在森林里養了大半輩子的馴鹿很辛苦,我就想回鄉陪陪她。

雨果的母親在照顧馴鹿

2019年,雨果回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深處的原始森林中,繼承族人的衣缽,和媽媽一起照顧現有的50多頭馴鹿。

雨果在森林里照顧馴鹿

“剛回來還是有些不太適應,每次去森林深處放養鹿群,最少也得呆一個月,洗不了澡,距離有信號的地方最近要走30公里,隨時可能會遇到熊、猞猁和豺狼。”

雨果記得,有一天淩晨3點多,自己剛睡醒,就去看看剛出生小鹿怎麼樣了,“那時候小馴鹿剛出生,我們起得早,睡得也早,就害怕小鹿出現什麼問題。那天去看小鹿就發現了一隻大猞猁正虎視眈眈盯著它們。我立刻發出聲音試圖嚇退猞猁,但它並不害怕,反而向我發起了攻擊,我拿它也沒辦法,只能一邊撩開它的一對前爪,一邊先去尋找安全的地方。”遺憾的是,他躲過危險再次去查看小鹿的情況時,發現小鹿已經被吃掉了,小鹿的死讓雨果傷心自責了很久,後來他詢問後得知,用鞭炮可以嚇走猞猁,“森林里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為了安全,我還學會了射箭。”

養的馴鹿獲得“鹿王”稱號

想把族人的文化傳承下去

今年,是雨果回鄉養馴鹿的第四年了,他和馴鹿們相處得越來越融洽。從他拍攝的短視頻中可以看到,他經常被鹿群圍住,馴鹿們在他身邊蹭來蹭去,好像雨果是它們的“家長”。雨果說,馴鹿們經常給他帶來溫馨和感動:“有一次母親在森林里摔倒了,恰逢大批的馴鹿飛奔而來,我當時在距離媽媽比較遠的地方來不及去扶她,我以為媽媽會被馴鹿踩傷,沒想到等鹿群跑過之後,媽媽毫髮無傷地自己站起來拍了拍身上的雪,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事後媽媽告訴雨果,一隻鹿都沒踩到她,“媽媽說這很正常,她之前遇到過好多回了,馴鹿是十分通曉人性的,真的就像自己的家人。”

雨果養的馴鹿群

2022年,雨果帶著自己養得最好的一頭馴鹿參加了呼倫貝爾市馴鹿王大賽,成功摘得桂冠,“每位參賽選手都拿出了最大最漂亮的馴鹿來比賽,評選標準就是看馴鹿的整形象和人與馴鹿的默契度,最後我養的鹿獲得了第一名,我特別開心,更堅定了我想繼續傳承部族文化的決心。”

雨果獲得了馴鹿王大賽的一等獎

現在的他希望通過現代化的手段,更好地照顧鹿群,“我準備安裝一些GPS定位器在馴鹿的身上,這樣就不怕它們走丟了。”

回到森林已經4年了,現在的雨果經常拍攝和鹿群在一起的短視頻分享給網友。他希望將鄂溫克民族的文化傳播出去,“媽媽這一輩子都奉獻給了馴鹿,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做點什麼。”

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徐韶達

編輯|張冰晶

剪輯|張冰晶

主編|陳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