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作家在島嶼讀書,給生活再提供一首詩吧

    《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劇照    《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劇照

    經歷了《我在島嶼讀書》第一季,海島上的書屋,以及作家們的相處模式,儼然有了幾分「家」的味道:清涼的書房,午後有古典樂環繞的茶敘,夜晚的篝火,還有一隻叫糯糯的小狗乖巧地陪著每個人談天說地。

_______________ 

    一群作家聚在一座海島上,他們會聊些什麼?我們最想看到什麼?最近,《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來了。

    《我在島嶼讀書》第一季在海南分界洲島錄製,而第二季的島嶼書屋則是由珠海東澳島上的一個驛站改建而來。依山而建、四面環海,餘華、蘇童將這座書屋形象地命名為「山海經書屋」。

    餘華、蘇童、程永新和葉子是「山海經書屋」的常駐主理人。這個島嶼書屋會迎來很多人,比如莫言、阿來、須一瓜、祝勇、馬伯庸、紫金陳、鄭執、葉昕昀、武茳虹……蘇童說,《山海經》本身就是在講故事,而作家們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在不停地講故事;葉子說,《山海經》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寫法,是集體創作的結果,這就非常像書屋的狀態。

    經歷了《我在島嶼讀書》第一季,海島上的書屋,以及作家們的相處模式,儼然有了幾分「家」的味道:清涼的書房,午後有古典樂環繞的茶敘,夜晚的篝火,還有一隻叫糯糯的小狗乖巧地陪著每個人談天說地。

    幾乎所有人都很難抗拒海島的美好。不過,讓一群作家一起來島嶼講故事,海風與文學碰撞出了超越美景的浪漫氣息。作家們平和而鮮活的聊天內容、行走路線,也許會讓你發現一點全新的生活線索和思考靈感。

    比如,你好奇作家的睡前「枕邊書單」是什麼嗎?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隨筆,是蘇童的「枕邊書」,原因是「它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會讓你帶著一種很香甜、很愉悅的感覺入睡」;而程永新的「枕邊書」是《追憶似水年華》——「每一段都可以朗讀,很多片段會勾起你小時候的回憶,讀著讀著就睡著了。」

    餘華推薦自己的學生人手一本蘇童的《夜間故事》。在他看來,蘇童創作的近200部短篇小說都是經典。餘華認為,蘇童的小說展現了一個很寬廣的世界,他非常擅長寫日常生活。

    莫言加盟《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讓觀眾非常驚喜和期待。在莫言還沒出現的幾期節目里,作家們不經意地閑聊就會提到他的往昔趣事,比如莫言當年能在多人宿舍中專注寫作、寫到興奮時不自覺地抖腿等。

    得知莫言要來「山海經書屋」後,網絡上關於他和餘華之間鬥嘴互懟、極限拉扯的片段,再度被網民翻出,大家紛紛期待在節目中也能看到兩位文壇大家的高能爆梗。

    節目組表示,莫言和餘華在節目中的相處模式就是他們在生活中的相處模式,只要他們在一起,自然而然會有很有意思的東西冒出來。

    作家們在海島上一直在很自然地看書。去迎接莫言的那天,餘華剛巧拿了一本《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第一幕就是路邊大樹下,有兩個人在等待。節目組透露,很戲劇的一幕是,那天莫言和餘華相見的場景就是在島上鎮子的路邊一棵茂密的大樹下。當時,餘華跟莫言說:「我們等待你就好像在等待戈多。」節目組覺得這個場景很有意思,立馬記錄下來。

    《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還有「島外讀者」的存在。很多讀者會往「山海經書屋」寄圖書,這一行為彷彿是要給作家們的海島「探險」開啟一些好玩的「支線劇情」。顯然,這還是很有效果的。

    比如有位讀者寄去的一本《雲彩收集者手冊》,就成功吸引了作家們的注意。這本書介紹了46種雲彩和大氣光學現象,並且收錄了全世界雲彩愛好者拍攝的百餘幅攝影作品。毫無疑問,該書的氣質和作家們在海島上的日子若合一契:低頭看書,抬頭看雲,和身邊的人聊聊文學,也很關心每一株平凡的小花小草。

    值得一提的是,頗為欣賞英國人博物學傳統的作家阿來,早已讀過這本《雲彩收集者手冊》。眾所周知,阿來對自然抱有極大的熱情,他熱愛拍攝植物,也能輕鬆叫出植物的名字。這項愛好和技能在《我在島嶼讀書》里亦有淋漓盡致的體現。和蘇童一起走在植物繁茂的海島上,他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一一說出這些長在熱帶的植物,比如黃蟬、鬼針草、蟛蜞菊、四照花等。

    既然聊到草木了,就順便推薦一下關乎自然的書籍吧!阿來立即給了一份「自然書單」:《塞耳彭自然史》《瓦爾登湖》《沙鄉年鑒》……紮根自然界、關注「那些美麗的平凡的生命」,阿來希望將自己在山水中遊曆觀察得到的自然知識,轉化成一些文字。

    而對於「作家在島嶼讀書」這件事,阿來也有個人獨特的認知。

    拿著聶魯達的《詩歌總集》,阿來感慨,在島嶼讀書最好的方式就是「製造一個模仿人間的圖書館,一個跟城市有關係又有隔離的客觀地理空間」。

    「任何一個能真正進入到閱讀世界的人,其實都是在進入一個島嶼,把自己跟周圍世界隔離開來,把自己變成一座孤島。」阿來認為,閱讀是一件孤獨的事情,但是孤獨也是一件非常美麗、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你跟世俗生活暫時切斷了,但是書籍又打開了一個和世界更廣泛聯繫、交流、對話、思考的空間。「不要看它是一個島嶼,這個島嶼也可以無限,廣大」。

    沒錯,島嶼書屋隨時吸納外界的訊息,人工智能話題也進入到作家們閑聊中。

    他們甚至還玩起了AI問答,在面對「餘華和蘇童誰更帥」的問題時,AI的回答非常圓滑「端水」。之後在「命題作文」環節,AI以餘華的《活著》和蘇童《妻妾成群》為題創作詩歌,結果被大家無情評價「這個詩一般」。

    蘇童篤信,即使人工智能越來越厲害,文學一定是最後一個堡壘。

    「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餘華指出,人工智能是把人類文明輸進去,因此其所能表達的只是人的看法,但無法表達命運的看法。「人類的文明極其複雜,而且每個人的命運都走向不同的方向,這不是人工智能能夠指引的」。

    葉子則引用了惠特曼的詩句——「那強有力的劇情在發展,而你還可能提供一首詩。」她覺得,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應該還是會留一點空間給我們,不會掌握人生命的全部。「只要有那一點空間在,我們就還能為生活提供一首詩」。

    至少現在看來,眼前這座島嶼上發生的一切,就是人工智能無法駕馭的「盲區」。對人間草木的凝視,對文學生長來龍去脈的溯源,對人類存在方式的討論,這些都存在於人心,以及必定會感染和照亮更多人心。

    那麼這樣一個用於讀書的島嶼是相當可愛的,畢竟它正在給你我的生活再提供一首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7月0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