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同做一頓飯,這樣的勞動教育課不妨多一些

全文1669字,閱讀約需3分鍾 

撰稿 / 馬浩然(研究生)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陳荻雁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白楊班以“中傳耕讀園,烹出幸福味”為主題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圖/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白楊班以“中傳耕讀園,烹出幸福味”為主題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圖/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希望若干年後,我到你們家裡去做客,咱們還可以一起做飯,分享人生的味道。”這是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國際傳播白楊班班主任廖祥忠近日在一堂勞動教育課上對學生的寄語。

6月29日,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白楊班以“中傳耕讀園,烹出幸福味”為主題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廖祥忠與50餘位師生一起,跟隨食堂大廚學做中傳特色食品“廣院肉餅”並一同製作家常菜。

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並不鮮見,許多學校也曾打造出在校內“紅極一時”的精品課程。這些課程或由專職教師講授,或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學生活動。中傳的這堂勞動教育課,最亮眼之處就是學校“一把手”走出了辦公室,以班主任的身份親身參與到勞動教育中,與師生“同做一道菜,同吃一桌飯”。

公開資料顯示,“白楊班”是中國傳媒大學面向國家國際傳播重大戰略需求的人才培養重要舉措。只有瞭解中國,才能讀懂中國、講述中國。讓國際傳播後備人才從日常接觸的“廣院肉餅”做起,在美食這張中華文化名片中以小見大,探尋講好中國故事的解局之道。中傳在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過程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也值得更多的高校加以借鑒。

這是一所高校將自身辦學特色融入勞動教育,進而形成相容共促育人格局的有益探索,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示範意義。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學校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引導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於高校而言,勞動教育需要打造“三全育人”下的協同育人新樣態,越來越多的高校也不斷摸索出新的勞動教育方式。例如,浙江大學將新生入學的第一節思政課搬到戶外田野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創造成就的道理;吉林大學邀請全國勞動模範講述專題課程,在“勞動+思政”中體現勞動教育立德樹人的價值指向。

需明確的是,勞動教育不止是讓學生學會勞動技能、“出出汗”那麼簡單,更是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涵養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價值觀。

在過往的勞動教育中,也曾有高校將打掃校園作為課程內容。網絡上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最直觀的勞動方式,也有人指出,這類勞動課有讓大學生充當“免費勞動力”之嫌。

如何讓學生在勞動中內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踐之道,是勞動教育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讓勞動教育的範圍廣起來、難度高起來、才能為勞動教育增添“實踐出新知”的色彩。

在勞動中認識勞動並尊重勞動,則是勞動教育的另一個題中之意。例如,北師大曾推出由宿管阿姨、食堂大叔、理髮店造型師為任課教師的勞動課,一度出現“一課難求”的火爆場面。

為學生提供潛心向生活中的“實踐導師”們學習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思想有深度、生活有溫度的人,方能體現勞動教育躬行體知的實踐取向。

由此而言,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白楊班的勞動教育課,由校領導“帶隊”,請來餐廳廚師現場教學,傳授學校特色食品“廣院肉餅”的製作技藝,寓“勞”於樂,又接地氣,是勞動教育所應有的樣子,也為學生們提供了一次“收穫”的機會。

一切的教育,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無論是掌握必備的生活技能,還是教學相長的師生情誼,勞動教育的深一層目標,就是涵養學生用知識躬身修行、用身體丈量世界的信念。讓學生真正產生獲得感,才能更好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

中國傳媒大學一堂“一把手”親自下場的勞動教育課,放下了校領導在學生心中的“架子”,培養了學生博學競先的“性子”,更做實了勞動教育求真求實的“裡子”。這樣的勞動教育,不妨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