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法院召開涉勞動爭議案情通報會,推動構建誠信規範的勞動關係

7月18日上午,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發佈《勞動爭議審判與誠信建設白皮書(2018-2022年)》,系統梳理近五年勞動爭議案件的審理狀況和案件特點,並通報多起勞動爭議典型案例,向廣大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出合理建議,推動構建誠信規範的勞動關係。

通報會現場。圖源:昌平法院通報會現場。圖源:昌平法院

勞動爭議案數量高,勞動市場存在不同程度的誠信問題

昌平法院調研發現,司法實踐中,勞動爭議案件頻發反映出當前勞動市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誠信問題,比如勞動者提供虛假入職信息、服務期內離職,用人單位偽造變造合約、任意解聘調崗等,這些行為直接阻礙和諧勞動關係的建立,有違民法典誠實信用原則。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昌平法院共審結勞動爭議案件5262件,收案數量持續高位運行。勞動合約糾紛、確認勞動關係糾紛、勞動保險糾紛三類案件佔總數的90%以上。其中,因用人單位開除、辭退勞動者或者勞動者辭職、自動離職等而產生的爭議最多,約佔總數的70%。

這些案件存在四大特點:一是與經濟形勢呈現高度關聯性。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涉及「共享用工」「靈活用工」等新業態的勞動爭議案件數量上漲。二是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多發。主要發生在民營企業,約佔比61.1%,建築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主要集中於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域。三是中小微企業敗訴率高。部分中小微企業制度不完善,缺少合約意識和程序意識,敗訴率較高。四是勞動爭議訴訟請求復合多元。勞動者主張的權利通常在兩項以上,甚至可達近十項。

經調研,在勞動爭議案件中,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普遍存在法治觀念淡薄、法律知識匱乏的問題,一些用人單位的薪金發放、績效考核等管理缺乏規範性,有的甚至惡意規避法律責任,侵害勞動者的休息休假、享受補貼等權利,還有個別勞動者重權利輕義務,濫用法律法規中的傾向性保護條款進行惡意訴訟,這些都成為引爆勞動爭議糾紛的風險點。此外,囿於現有鑒定技術和手段的限制,失信成本較低,勞動關係誠信體系建設也尚未完善,客觀上為不誠信現象的滋生提供了空間。

勞動者需謹防合約書被偽造、篡改,用人單位要嚴把招聘關

勞動者如何避免自己的入職登記表、勞動合約書等被公司偽造、篡改?遇到企業以「勞務合約」掩蓋勞動關係時應當如何維權?昌平法院提醒廣大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時,務必認真審閱所簽署的文件,查看合約是否完整裝訂、是否有騎縫印章等,署名的同時簽署時間。增強證據留存意識,妥善保管相關協議、接受用人單位管理的相關證據、薪資發放記錄等材料,以便發生爭議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一些勞動者在聘用期內違約離職,或用假文憑以「矇騙」方式入職,這類現象時有發生,困擾著不少用工單位。對此,昌平法院提出倡議,建議用人單位要嚴把招聘關,製定科學標準,對崗位要求、薪資待遇、違約金等進行詳細說明,加強審查力度,在日常經營中要完善勞動者的薪酬、考勤和考評的規章制度,強化內部人員管理,保障好勞動者的安全和權益,降低勞動用工風險。同時,勞動者也要秉持誠實守信原則,嚴格遵守用人單位規定,切不可存在僥倖心理。

此外,昌平法院還倡導集合各方力量,聯動構建多元解決糾紛共同體,加強法院、勞動仲裁、工會的溝通與協作,力求釋放解決糾紛最大效能。建議工會、企業、人力社保部門等積極參與到法治宣傳長效機制的建設中,引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誠信守法,理性維權,構建和諧良好的社會關係。

新京報記者 薄其雨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