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壯美唐風中展現「詩意中國」——專訪電影《長安三萬里》創作團隊

新華社西安7月20日電(記者 孫正好 王晶晶 王宇軒)「唐風、詩意、壯美、考究」,《長安三萬里》製片人桑治依依用這四個關鍵詞形容影片的創作理念。這部國產動畫上映以來,不僅票房持續走高,其中展現的「詩意中國」更是在暑期檔獨樹一幟,引發國人共鳴。「爆款」電影背後有哪些故事?記者日前專訪了電影主創團隊。

「一開始接到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都非常興奮,但也非常忐忑,倍感壓力。」桑治依依告訴記者,《長安三萬里》從構思到製作結束,共耗時3年多時間,整個創作可謂精雕細琢。「高適在片中有25個版本,李白有15個版本,片中最複雜的‘將進酒’片段,製作週期將近2年,整部電影從鏡頭、表演、特效製作乃至配音都經歷了反復打磨。」桑治依依說。

作為一部以大唐為背景,以李白、高適等唐代詩壇「頂流」為主角的「中國風」動畫電影,如何搭建「詩境」,呈現真實而壯美的唐風唐韻,是創作團隊必須破解的課題。

「我們團隊進行了大量實地採風。」電影導演之一鄒靖說,「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我們研究唐長安城的佈局;在潼關古城,我們站在城牆上感受當年哥舒翰的悲壯心情;為了更好地呈現雲山城和瀘水關,我們專門到鬆潘古城去尋找靈感。」

為了全方位還原大唐風貌,創作團隊查閱大量資料,包括古畫、古籍、文物圖片等等。「以角色造型為例,我們參考了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唐俑的比例和造型特點,設計片中人物時上半身微長,頭身比接近五五分,以此展現唐朝人雄闊尚武的精神。」電影導演之一的謝君偉說,「我們也有戲劇化設計,比如電影中出現在驛館里專門供詩人題詩的詩板,就像是給這些大唐‘頂流’詩人開了一個‘朋友圈’。」

電影《長安萬三里》海報 受訪單位供圖電影《長安萬三里》海報 受訪單位供圖

《將進酒》《燕歌行》《登鸛雀樓》《早發白帝城》……《長安三萬里》中出現的詩句令很多觀眾印象深刻。如何從「詩境」中挖掘「詩意」,將這些刻進國人「DNA」里的文化符號影像化,呈現中華詩歌藝術的瑰麗、浪漫,是影片創作的一大考驗。

「對於詩人們靈感勃發、慨然寫詩的場景,我們做了不少藝術化構思。」鄒靖說,「比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設計的場景是李白在追趕孟浩然時,遠眺帆船消失於海天一色,他心潮起伏,有感而發,寫出了這首名篇;《將進酒》場景是電影的高潮之一,我們用李白灑酒成水、乘仙鶴飛越銀河之上的設計表現詩人自由、瀟灑、豪邁、浪漫的精神內核。」

自江上扁舟到青崖名山,從吹笛黃鶴樓到旌旗飛邊塞,與「詩意」相得益彰的是,《長安三萬里》從運鏡、構圖到光影、配樂等均呈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中華傳統美學。「電影中有幾段畫面是用二維畫卷展現的,用我們中國山水畫中的構成感來表現時光荏苒。」鄒靖說,「在配樂上,我們結合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樂器,古琴、琵琶、箜篌、笛子、簫等烘托意境,與詩歌的誦讀達到渾然天成的效果。」

《長安三萬里》不僅在技術層面實現了「詩意」表達,也在電影主題上抒寫了國人之「詩意人生」。「希望小朋友看了電影后,能對鮮活的歷史產生興趣,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希望大朋友能從電影表現的友情、理想、家國情懷中有所啟迪,在現實中找到更多的詩意。」謝君偉說。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