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山五行2》導演:突出長項戰鬥部分,一共五集製作花了三年

由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六道無魚、好傳動畫聯合出品的動畫《霧山五行》第二季《霧山五行之犀川幻紫林篇》(以下簡稱《霧山五行2》)自7月26日起在B站開播以來,播放量達到2.4億,豆瓣開分9.4。《霧山五行2》延續了第一季的風格,濃鬱的水墨畫風和激烈的戰鬥動作場面依然是該番劇最大的亮點。

《霧山五行2》海報,濃鬱的畫風讓該動畫獨樹一幟。《霧山五行2》海報,濃鬱的畫風讓該動畫獨樹一幟。

《霧山五行》第一季講述了上古時期妖獸縱橫,一位神秘道人分別授予了陰陽五行的特殊能力給金木水火土五個家族來抵抗妖獸,他們將妖獸驅趕到神隱霧山之中,設立結界。 霧山之中另有被封印於巨闕神盾之中的具有強大靈力的麒麟獸,常常吸引來那些想要提升妖力突破結界的妖獸。「火行使者」聞人翊懸為救其母私自打開了巨闕神盾,小麒麟趁機偷溜出來,妖獸界將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第二季的故事就是以「火行使者」聞人翊懸為主角來講述接下來的故事。

導演林魂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創作過程中考慮過這次要側重哪些方面,後來結合團隊本身的體量和實力來分析,認為保持清醒最重要,還是應該突出自己的長項——戰鬥部分。因此,《霧山五行2》戰鬥動作場面的設計是最花時間和心思的地方,「儘量在這方面做到能夠讓大家滿意。」

第二季以「火行使者」聞人翊懸為主角。

戰鬥動作升級,近8個月完成3分鐘內容

林魂介紹,《霧山五行》是先定好了內容和基調才開始製作的,因此第二季的創作思路和第一季相比沒有任何變化。「《霧山五行》其實最早定好的就是結局,再從結局開始往前倒推創作的。」不過,在具體的細節,比如戰鬥動作場面方面,《霧山五行2》有所升級。《霧山五行2》從第一集到第五集,每一場戰鬥都是不一樣的,這是創作團隊有意而為的設計。「第一集是人類的戰鬥,第二集是Boss級別的戰鬥,第四集是精英之間的戰鬥,第五集的戰鬥再提升一個等級。每場戰鬥我們都花了很多心思,讓戰鬥不僅是戰鬥,還具備推進故事的作用。可能大家很難想像,有的戰鬥場面成片只有3分鐘,我們花了6~8個月才完成了這3分鐘的內容。」

《霧山五行2》一共五集,製作花了3年時間,製作團隊的人數和第一季相比有很細微的增長。林魂表示,雖然團隊人數多了一點兒,但第二季對內容質量要求也更高了。第一季純內容的總時長在65分鐘到70分鐘之間,第二季純內容的總時長在130分鐘左右。「橫向對比的話,我們這三年時間製作的正片內容的量已經翻了一倍。只不過由於我個人比較執拗,最終剪成了35分鐘一集。我希望保證一個非常舒適的觀影感受,而不是盲目去擴張集數,哪怕因此會流失一些熱度數據。」他強調,《霧山五行》後續的不論劇情發展,還是戰鬥場面,一定和觀眾之前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我的‘油箱’還有油,可以再燃燒一段時間。」

保持清醒不失本心,沒想過能比肩動畫電影

《霧山五行2》出場角色眾多,除聞人翊懸等五行使者之外,還有地膳村的人類和妖界的妖獸等各種角色。林魂表示,雖然片名叫「霧山五行」,但第二季並不是一部群像戲,主要還是以「火行使者」聞人翊懸為主、其他四行使者為輔來講述故事。角色的外形設計和服化道方面,林魂參考了戴敦邦先生描繪《水滸傳》人物的筆畫(《戴邦敦水滸人物圖譜》),從中汲取一些經驗來豐富自己的創作。其中,地膳村的人類外形樸實無華,比較接地氣;五行使者因為有各自的使命,服飾會更有個性一些;妖獸會根據不同的角色去設計,讓服裝和造型和它們的體態相融合。「圍繞著三大勢力的特點去做(服化道),每個勢力儘可能地保持風格統一。」

《霧山五行》第一季播出後,水墨畫風和戰鬥場面都備受稱讚,但也有觀眾指出文戲偏弱。被問起第二季是否因此在文戲方面有所升級?林魂回答說,他在創作第二季的時候的確考慮過要不要側重哪些方面,但結合公司和團隊自身的實力來分析,最終決定還是應該突出強項,儘量把武戲做得讓大家滿意。「保持清醒是最重要的。目前文戲相對於武戲來說的確是會弱一些,這個我覺得是毋容置疑的。可能也會有觀眾覺得是因為武戲太優秀,反襯得文戲比較弱。觀眾的喜好是千人千面的,如果太在乎這塊的話,可能會失去創作的本心。」

兩季《霧山五行》加起來只有8集,但風格和品質都很突出。三年前第一季播出時,就有觀眾將之與動畫電影相提並論。如今第二季播出,也有網民好奇為什麼一開始選擇了動畫番劇而不是動畫電影的形式呈現?林魂坦言,因為番劇的成本和要求都比動畫電影低很多,對於一家剛起步的動畫公司來說,一定是先從簡單的做起,往後再去進階。「電影藝術是集大成的,需要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把故事講得非常好,還需要動作設計、美術等各方面都配合得特別好,才能做成這件事。我覺得這是非常難的創作。番劇是我們的一個初始階段,一定會有很多嘗試和錯誤,需要在過程中不停地去感受、學習和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選擇做番劇的原因,但被拿來和動畫電影比較,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