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西去東來》9月上演,劉佩琦等主演揭秘角色故事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由北京東來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和北京日光同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北京天橋盛世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的中國非遺主題史詩話劇《西去東來》,近日在排練廳舉行了媒體探班活動,該劇將於9月15日-20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

《西去東來》講述的是東來順的企業發展故事,以創始人丁德山從一個小小的粥鋪到一個廣受食客歡迎的火鍋店為脈絡展開。劇名是該劇文學顧問、編劇劉恒起的,保留了東來順的「東來」兩個字,而且主人公丁德山和丁母又是從東邊來到北京的,寓意不忘初心,要記得來時的路;「順」是順心、順意、不順命的意思。劇中丁德山這一角色由演員劉佩琦飾演,他對劇名也有自己的解讀,他認為還有一層吉祥平安的寓意蘊含在劇名里。該劇故事選取了1921年、1925年、1945年、1949年這四個重大的時間點來書寫,時局與世事艱難之際,丁德山的創業不可避免經歷重重波折,那麼對吉祥與平安的希冀也便是人物順理成章的心願了。

劉佩琦在話劇《西去東來》中飾演百年老字號「東來順」的創始人丁德山。 劇組供圖劉佩琦在話劇《西去東來》中飾演百年老字號「東來順」的創始人丁德山。 劇組供圖

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中塑造角色,對演員要求極高。劉佩琦眼裡的丁德山形象飽滿,層次豐富:「他是一個雖不懂生意經,但自幼就有做生意天賦的人,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通過賺差價掙錢,也能夠在市場中敏銳選址開粥鋪;丁德山還是一個忠厚待人的人,他很善良,所以落下了好人緣兒,以至於1912年粥棚在一場大火中燒沒了,朝廷里有一個叫魏延的官員願意出資幫他蓋三間大瓦房;他也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他倔強,但一定不會在語言行為上冒犯食客,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日軍、國軍,他還是會客客氣氣的,因為做生意講究和氣生財,但他內心也一定會有怒火。」

來自北京人藝的演員於明加在劇中飾演的是丁德山的妻子馬悅蓮。於明加認為,從自己的角度來說,戲不多也要讓觀眾記住這個角色,在每場戲中演出角色鮮明的個性。在於明加看來,舞台上的馬悅蓮是這樣一個女性形象,一開始很擰但很會討好婆婆,因為喜歡丁德山,敢於表達自己的愛,是一個很有衝勁的女孩;成為丁德山的妻子後,因為想踏踏實實過日子,想說服丈夫不要在生意上過於折騰;而當丈夫在創業中遇到困難時,她又義無反顧去支持他,是一個識大體、愛丈夫、愛家庭的女性。此外,馬悅蓮在話劇《西去東來》中也有「搞事業」的一面,是她研製了東來順的特色菜品——糖蒜。醃好的糖蒜呈琥珀色半透明狀,口感酸甜脆爽,蒜從辛辣到甘甜的過程,要經過複雜的工藝,「用天亮之前沒被太陽照過的蒜,放進罈子里,先放鹽殺,再放糖醃,用石頭壓,在地上滾。就這麼熬著,堅持下來,就總會有甜的那天。」糖蒜的研製在東來順的發展史上是一件真實事件,在話劇《西去東來》里移植到了馬悅蓮身上,這也符合她作為女主人的身份,也是她在紛亂時代尋求的一份安全感。經過藝術化的加工和於明加的演繹,馬悅蓮定會是舞台上的一抹亮色。

劉佩琦(左)與劇中飾演丁德山妻子馬悅蓮的北京人藝演員於明加在排練中。 劇組供圖劉佩琦(左)與劇中飾演丁德山妻子馬悅蓮的北京人藝演員於明加在排練中。 劇組供圖

楊樹林和楊九郎對舞台並不陌生,他們一個是二人轉演員,一個是相聲演員,雖然藝術門類不同,但在表演上殊途同歸。在話劇《西去東來》中,楊樹林扮演的是假溥儀,他介紹自己的角色「是一個受了刺激,假扮溥儀去東來順蹭吃蹭喝的人」,楊九郎飾演的角色叫關三,「一個社會邊緣人物,玩兒命想紮到社會中央,投機取巧,利用一些不太正規的手段去獲取錢財的一個市井無賴」,這是楊九郎心目中的關三。也許是因為職業特性,也許是性格特點,楊樹林和楊九郎採訪中非常詼諧幽默,笑稱他倆的角色:「一個是蹭吃蹭喝的,一個是騙取錢財的。」據透露,整部劇中並沒有點明這兩個角色的結局,但他們確實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一個群體。在表演上,兩位演員也並沒有以習慣和擅長的抖包袱的方式去詮釋角色,而是融入到整體的風格和節奏中。「配合導演的調度,配合導演對整個作品的著色。」楊九郎說。

除了以上人物外,話劇《西去東來》中還有眾多角色,禦廚、太監、宮女、先生、學生、夥計……大大小小近五十個角色在東來順相遇,有的人有一兩句台詞,有的人甚至不發一言,但無一例外的精彩與「有戲」,可以說這是一部「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戲。話劇《西去東來》借由一家店的「西去東來」抒發「人間滋味」,講述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反映時代歷史進程,繼承和發展中國非遺傳統文化,是對現代中國的包容與自信,是對生長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敬畏與褒獎,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家國的深情寄託。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