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減重門診,擠滿了瘦女孩

作者 | 郭雪梅

嘗試過很多減肥方法的Molly終於走進了減重門診。

今年3月,她掛了北京某醫院營養科的體重管理門診,159cm的身高,60kg,Molly認為這其實不胖,但她仍然有減重的需求。醫生先讓Molly做了一個「人體成分分析」測試,得到體脂率、肌肉含量等數據,通過這個測試的數據,告訴她需要減重多少。

減重門診,在有些醫院又叫做體重管理門診、肥胖門診。

據2021年未來營養組織對全國492家醫院的問卷調查顯示,調查中的全國332家三甲醫院中,已有238家開設了減重專科門診,佔比71.7%。不少為了體重發愁或者焦慮的女性,也開始紛紛湧向這個門診,許多三甲醫院的醫學減重門診甚至一號難求。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減重與代謝專業組長周禮醫生在門診中也發現這類人群在增多,他對南風窗表示,「有些人的目的很明確,會要求說‘我要想減5斤、10斤或者20斤’。但從醫學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能都在一個正常的體重範圍內。」

減重是一個科學問題,但那些因體重而產生的焦慮,又該如何緩解呢?

01

當她們走進減重門診

「你想要快一點減重還是慢一點?」醫生問Molly。她的減重需求是10斤,如果快一點,可能一兩個月體重就下來了。出於身體方面的考量,她選擇了「慢一點」的方案。

根據這個「慢一點」方案,醫生給Molly安排了兩個飲食方案,一個是高蛋白飲食方案,另一個是5+2輕斷食(一週5天正常飲食,2天輕食)。「我不太能接受餓,所以我就選擇了高蛋白這個方案」,Molly還花了每月160塊錢的營養師監督打卡服務,每天三餐在群裡分享自己的飲食,營養師則會及時給出建議。

「我太快樂了!」在複查的那天中午,Molly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條帖子,分享她的感受。

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雖然她的體重變化不大,但體脂率下降了2%,純脂肪減了3斤。減重一個月,Molly感覺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基本上見到我的人都會說,你最近好像瘦了」。

在現實生活中,慧慧是個身高一米六、110斤左右的女生。她自己也說「我其實不胖」,但「90 多斤的時候會更好看」這一點充滿誘惑。有段時間,慧慧發現,自己連續兩個月一直健身,飲食也是網上博主推薦的那些健康食物,但體重、體脂率沒有任何變化。

她的初衷是想變瘦,但也同時希望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她以前學過護士,對這方面有所瞭解,於是在2022年8月23號,她掛了南京某所醫院的減重門診。

在診室外,候診的大多數都是超重的患者,醫生看到慧慧會問「你這麼瘦為什麼會來(減重門診)?」慧慧傾訴了自己的苦惱,並把之前做過的體檢報告交給醫生查看,結果發現,她的甘油三酯有些高,緊接著,又給她增加了一些脂肪肝相關的檢查。

過了兩天慧慧又去掛號,醫生告訴她:「確實有點高,但也沒有到達用藥的標準,可能是飲食結構有問題。」於是,慧慧拿回了一個定製的食譜,開始了每天的飲食改善。

食譜會具體到早晚餐可以吃什麼、吃多少,雖然看起來很麻煩,但她覺得,做過幾天之後就大概知道每一類食材的量、如何吃,「比如主食就吃一小份,有些蔬菜燙一下再吃」。

臨床營養科的科學減重食物推薦 / 暨大第一醫院公眾號

臨床營養科的科學減重食物推薦 / 暨大第一醫院公眾號

結束後,慧慧沒有像Molly一樣加入打卡群,但持續半年的時間,她都會在每個月收到醫院護士的電話,問問她「最近有沒有什麼變化」或者「吃得怎麼樣」。

患者的個人情況不同,減重門診提供的減重方法自然也不一樣。作為醫生,周禮解釋,肥胖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與之對應的,減重門診也需要背靠多學科的支持,比如減重代謝外科、內分泌科、營養科、康復醫學科、心內科、呼吸內科、心身醫學科等等。

「沒有哪一個學科可以單獨說是減重唯一的手段。」通常,減重門診需要多個學科配合,醫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再選擇以哪一種方法為主的方式提供減重方案。

周禮向南風窗介紹,如果BMI(體重指數)在一個正常的範疇之內,但是自己又覺得胖的患者,大多是對形體不滿意或體脂相對偏高,他們更建議患者做一些運動,幫助完善體型,並改善人體成分。而這和康復醫學高比死忠切相連,什麼樣的運動適合你、如何科學有效地做運動,怎樣熱身,怎樣避免運動損傷,都需要康復運動醫學的知識。

BMI體重指數標準

BMI體重指數標準

控制飲食、合理膳食,也是減重的常用方法之一。周禮說,這個時候,「臨床營養科針對每個個體開的營養處方就非常重要。」既需要保證低熱量幫助大家減重,又不能因為控制飲食造成營養缺乏或不全面,避免因為某些營養元素的缺乏導致嚴重的營養併發症。

減重門診,最後一站

Molly平時喜歡瀏覽一些社交媒體,無意中看到別人分享的經歷,才知道「原來減重門診是可以(幫助患者)減肥的」。

讀大學時,Molly曾試過節食減肥,雖然體重也就110斤左右,但她仍然覺得自己很胖,當時減肥也沒有學習什麼相關知識,只下載了一個記錄身體熱量的軟件,就開始節食。

「當時減得非常心急,軟件每天規劃了1200到1400大卡的熱量總量,但是我一般會追求比這個數字吃得更少,有時候一天可能就吃800大卡。」

減肥之初,急功近利走入節食減肥的誤區 /《我叫金三順》劇照

減肥之初,急功近利走入節食減肥的誤區 /《我叫金三順》劇照

極端的節食加上運動,Molly很快看到了成果,三個月不到就減到了一百零幾斤,掉秤非常快這件事讓她非常喜悅,也鼓勵她繼續堅持這個方法。有時候,Molly也會因為情緒不好,管不住嘴暴食一次,結束後充滿負罪感。Molly仍然記得,當時的男朋友給她送了一盒費列羅巧克力,晚上,她因為很饞吃了一顆,結束後做了100個深蹲,才安心上床睡覺。

這樣的方法持續了差不多三個月,直到一天早上,Molly醒來覺得頭暈心悸,心臟突突地跳,也沒有辦法起床。此時,她覺得她應該吃點飯了。

「那時候是第一次意識到好像節食有點過了,我有點害怕,然後就開始恢復正常吃飯。」Molly後知後覺,其實在更早,掉髮這些非常細微的變化已經在向她提醒「不能再節食了」。

去減重門診之前,Molly也嘗試過一些更健康的減肥方式,但都反彈過。她也想過去網上找營養師,動輒七八百一個月的諮詢費勸退了她。減重門診的專業背書讓她覺得更加可靠,價格也相比其他實惠許多。

Molly的監督打卡群 / 受訪者供圖

Molly的監督打卡群 / 受訪者供圖

小五從去年開始對減重門診心動,她屬於易胖體質,身高155cm,正常的時候就110斤,去減重門診時,她的體重達到了140斤。小五曾反反復複減過很多次肥,發狠的時候也確實成功過,但始終不能維持。

「基本市面上能想到的減肥方法我都試過,但最終結果就是,一旦我放鬆,必反彈。」

2019年,小五在臨近30歲的時候確診抑鬱症,各種「三十而立」形成的壓力堆積在她身上,她開始覺得情緒的不對勁,做了半年多的心理諮詢之後,心理諮詢師突然跟她說:「我沒辦法繼續給你做諮詢了,你現在的狀況有點嚴重,建議你去醫院做檢查。」

她被確診為中度抑鬱、中度焦慮。病情比較嚴重的那段時間,恰巧碰上疫情居家隔離,在家裡,有時候看到全身鏡裡的自己,小五會一直哭。情緒的失控讓她的飲食也逐漸擺脫最初的軌道。她開始暴食,之後體重也開始慢慢往更高的數值靠近,人越來越胖,她也越來越不愛照鏡子。一切就像是一個死循環。

《骨瘦如柴》劇照

《骨瘦如柴》劇照

今年上半年,小五的狀態比以往有所好轉,擺脫了抑鬱嚴重階段里的「對什麼也沒興趣」。「我想重新開始減肥,也是想看下自己能不能像以前一樣,對某件事有能力去堅持。」

「‘像以前一樣’,是指什麼呢?」

「像年輕一點的時候?我之前做記者,對生活充滿熱情,曾經為了完成選題,在工廠臥底,做服務員、做工人,一做就是一個月。」小五曾經做過5年記者,對她而言,這次減肥像是生活變好的某種隱喻。

抑鬱症開始好轉,她也想正常生活,想試試自己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堅持下來。減肥就是這個「試試」的開始。如今,小五已經堅持減重五十多天,體重下降了10斤。

03

「體重和體型或許是最不重要的」

Molly今年27歲了,她對體重秤上的數字下降,已經不再那麼渴求。

上班以後,久坐、作息不當而導致的肥胖,讓她更多開始焦慮自己的健康。「體檢的時候,如果我的體重到了不健康的臨界值,我就會很焦慮。但我覺得這個焦慮帶來的是比較正面的影響,讓我去積極地調整目前的生活狀態。」

她開始認識到「我的身材也沒有非常的胖」,她認為這種認識源於自己心態的變化。「上學的時候,整個人都是希望得到認可的狀態,這個認可包括了方方面面,其中一點是希望和別人一樣好看,甚至比別人還好看」。

中學時期,父母對Molly的成績要求非常嚴格,基本上她每次都是班里的第一名,父母和老師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她就應該考第一名,但凡成績稍微下降,都可能被老師找來談話。「以至於我覺得除了第一名,第二名也是失敗的。」

父母嚴苛的教育會讓子女過分要強和不自信 /《小歡喜》劇照

父母嚴苛的教育會讓子女過分要強和不自信 /《小歡喜》劇照

Molly高中考進了重點中學的尖子班,身邊同學都很優秀,第一名與她的距離變得遙遠。她記得,在剛進入高中的一次考試中,她考了第20名,在50人的班級考了個中等的位置,這一度讓她非常崩潰。

「那時候就發現,好像學習成績已經不能證明我的價值了,因為我考不了第一名了。」Molly開始尋找自己的下一個價值點,她發現自己人緣不錯,就嘗試和更多的朋友培養關係,但來北京上大學後,也逐漸意識到人緣不是她獨有的優勢。

「那我現在的價值又在哪?」Molly很焦慮,除了減肥,她還做過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進入學生會、談戀愛,「希望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找到對自己的價值認可」。

「我現在回頭想想,大學那個時候,如果真有那麼兩年就保持著110斤的體重,其實真的不胖,但是我當時並不這麼覺得,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瘦過。」

身材焦慮是一種枷鎖 /《狼狽》劇照

身材焦慮是一種枷鎖 /《狼狽》劇照

最近兩次去了減重門診後,Molly發現,其實減肥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我可以更健康地、更有精力地生活」,而不是「我希望得到別人稱讚」。減重必然伴隨著身材、體重的變化,「體重變輕是減肥這段努力過程中的贈品,而不是我要追求的目標」,Molly說道。

曲凡在減重之前體重130斤,在1米65的身高下,看起來也並不胖,但體檢的數據告訴她,她的血糖有些高。於是,她掛了北京某醫院減重門診的號。

通過減重的方式來降血糖,這是當時醫生給她的建議。直到現在,她的體重降到了122斤,雖然血糖變化不那麼明顯,但她覺得整個過程讓她的認知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

她認為,在年輕的時候,傳媒和所受到的教育並沒有培養她們對身體的正確理解。其實,人的運動、飲食和作息等等都會影響體重。「最後,你會發現你最關心的體重和你的體型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你有沒有吃好,有沒有吃對……」

《致肥元兇》劇照

《致肥元兇》劇照

從醫學角度,周禮也指出:「其實減重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管住嘴、邁開腿,我就可以很好地瘦下來。減重是一個長期自律的行為,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沒辦法堅持,或者沒有得到一個正確的指導,反反復複,越減越胖,有些還會引發嚴重的合併疾病與併發症。」

醫學減重,提倡的也是一個長期有效的減重過程,並不建議人們一定要減得很快。「減重,第一要保證安全性,第二是它能夠長期的保持,第三是能夠減到一個理想的體重。減重之後,你的身體是健康的,這個是最重要的。」周禮說。

「你可以很健壯,你也可以很結實。」曲凡對於減重和人體運作機制的瞭解越多,就越不喜歡現在社會上流行的「白幼瘦」。在減重門診醫生的指導下,她也堅持減重了好幾斤,但她覺得自己「現在看上去就是很結實的那種」。作為一個母親,她說,她會告訴她的孩子:「肌肉是最好的,且最昂貴的。」

(文中Molly、慧慧、小五、曲凡均為化名)

編輯 | 向由

值班編輯 | 阿樹

排版 | 茜雯

關注南風窗,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