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專家:颱風“蘇拉”個頭雖小破壞力強,風雨影響不可小覷

今年第9號颱風“蘇拉”正逐漸向廣東東部沿海靠近。

8月3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央氣象台獲悉,颱風“蘇拉”個頭雖小,但是帶來的風雨影響卻不可小覷。由於其緊密收縮的結構,核心區域附近能量很高,一旦登陸,登陸點附近往往會帶來較強的風雨影響。比如,2010年第10號颱風“莫蘭蒂”,1973年襲擊海南島瓊海市的第14號颱風“瑪琪”,1959年登陸廈門-漳浦沿海的第3號颱風。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許映龍在媒體通氣會上介紹說,“個頭小”不意味強度低。與颱風強度相關的是眼牆附近的風速值,通常所說的颱風強度是指颱風眼牆附近的最大風速值。此外,颱風眼的大小和形狀也可以定性地判斷颱風強度,颱風眼小而規則,意味著颱風強度大。2018年第22號颱風“山竹”在登陸菲律賓之前遇到了暖洋面,海洋的能量使得“山竹”強度明顯增強,颱風眼小而規則,一度達到了超強颱風級。

颱風對流核心區緊縮的成因主要是受到地形或干空氣的影響,颱風為了維持自身的結構和強度,對流逐漸向眼區附近收縮,使得核心環流變得細小。

颱風“蘇拉”在靠近台灣時,受到中央山脈地形的影響,氣流在過山時受地形抬升,過山後則下沉,產生焚風效應,導致干空氣捲入颱風,從而形成“蘇拉”核心區環流細小的結構。

無論登陸或是擦過我國東部沿海,“蘇拉”都將帶來極端大風和強降雨天氣。因此,如何確定防禦範圍是重點。

據廣東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東介紹,既然環流細小的颱風核心區的風雨影響最強,針對其登陸點周邊的防禦必然是重中之重。但由於“蘇拉”目前路徑仍存在不確定性,防禦範圍難以確定。一旦其路徑發生左右擺動,防禦範圍也需相應調整,不能機械地將“小個頭”颱風防禦範圍縮小,而應該結合其路徑不確定的特點,將防禦的範圍相應地向周圍拓寬。

颱風在行進過程中,螺旋雨帶和外圍雲團帶來短時強降水和強大風。而“蘇拉”影響期間恰逢開學季,廣東、福建等地學生及家長應密切關注大風及暴雨天氣,留意當地氣象、教育部門及學校等單位發佈的相關信息,及時採取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