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英國議會也想複製「氣球事件」?

【#環球時報社評#:英國議會也想複製「氣球事件」?】一個28歲的英國年青人,3月份因涉嫌違反英國《官方保密法》被捕,之後獲保釋到10月初,到目前沒有被提出任何起訴,也就是說沒有確鑿證據。按說這在英國大幅度泛化國家安全的背景下是個不算起眼的案子,然而,它卻在9月份和另一起類似案件被人公佈出來,並打包成「中國間諜活動」在英國政壇和輿論場引起軒然大波。

如今,英國議會大廈正因為「中國間諜」而鬧得雞飛狗跳——首相在那裡接受「拷問」,多個部長被逼表態,當事者則不得不發聲明否認指控,然而這些都無法阻擋議員們像打了雞血一樣,逼問政府「中國到底是不是威脅」。其實這哪裡是「問」呢,在他們心裡只有一個預設的答案,誰說出了這個答案,誰就是「自己人」,誰說了不一樣的話,那他就很可能也要背上「間諜」的罪名了。

這名年青人之所以成為焦點,主要因為據說他曾任英國議會「中國研究小組」的主任,持有議會通行證,之前曾在中國工作過一段時間。這個被懷疑是「中國間諜」的年青人發表聲明稱自己是「完全無辜的」,但顯然已經被一些英國人未審先判為「有罪」了。有意思的是,為證明自己的清白,該青年說他一直在努力教育他人瞭解「中國共產黨帶來的挑戰和威脅」。這個情況被英媒證實,但又有特別「細心」的人在他的言論中找到了一些疑似傾向中國的蛛絲馬跡。看看,「罪名」往往就是這麼來的。

3月份的事情,卻在9月份發酵,英媒也注意到,這正值英國尋求重新修復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之際,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8月下旬剛對中國進行了訪問,成為多年來訪華的最高級別英國政府官員。某種意義上,這有點像今年2月份的「中美氣球事件」。

在英美兩國,有人或者說有力量專門在對華關繫上搞破壞,他們無事生非、小題大做、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的手段很多,他們在各自國內展開「政治獵巫」行動,以「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寧枉勿縱,重點打擊對華持友好或理性態度的人。在這種恐怖氛圍的壓迫下,堅持對華友好和務實理性的人士在英美社會已經珍稀得像大熊貓了,但他們沒有像大熊貓一樣得到珍惜和保護,反而還在遭到反華勢力趕盡殺絕式的圍剿。

比如,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有關「我們必須與中國來往」的言論,就在倫敦引發了對其本人的口誅筆伐;再比如,說出「英國應該繼續與中國對話」的英國財政大臣亨特,也被一些英國政客指控為是「間諜」,僅僅因為他有個亞裔妻子。在借題炒作的反華政客眼中,與中國人打過交道就意味著「通中」,沒有發表激進的對華言論就意味著「軟弱」,只有徹頭徹尾的反華反共才是唯一可以被接受的「政治正確」。

這次被抓住不放的案子,恰恰說明,事實完全不是英國政客和情報部門所炒作的「到處都是中國間諜」,正是因為缺乏素材,他們才饑不擇食,對在法律上根本經不起推敲的案子大做文章。連英國網民都忍不住表示:「顯然,這場間諜問題只是為了阻止與中國的對話。」

蘇納克政府顯然是看到了對華極端思維給英國帶來的傷害,也有意對中英關係進行糾偏,但已經走形的英國政治氛圍卻大大限制了能夠糾偏的空間和程度,這其中有與美國戰略的深度配合,有英國自己內部的矛盾與博弈,更有對已成氣候反華氛圍的有意迎合與利用。應該說,這些因素已經互相交織在一起,成為中英關係前進道路上不容忽視的障礙,也讓人看到畸形的政治氛圍對理性的侵蝕是多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