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廈高鐵帶來的改變和想像
中秋國慶假期的到來,讓剛剛開通運營的福廈高鐵迎來首次「大考」。
一列列中國紅塗裝的動車組列車,猶如一條條鋼鐵長龍,在山海間騰躍。
歷經6年多時間建設,全長277公里的福廈高鐵,穿越多處山脈,跨越多處海灣,將閩道與大海相連。
福廈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世界行車速度最高的跨海鐵路,它完善了我國沿海智能高鐵建設體系,為高速鐵路建設由沿海向深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讓「坐著高鐵看大海」成為現實。
「福州至廈門、漳州最快分別55分、89分可達。」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客運部副主任楊彬表示,福廈高鐵開通運營初期,國鐵集團每日開行動車組列車8對;四季度調圖後,每日開行動車組列車最高達62對。
福廈高鐵的通車運營,讓福州和廈門實現「一小時生活圈」,而廈門、漳州和泉州地區實現半小時交通圈,它將推動東南沿海經濟和產業駛入「快車道」。
不光讓硬幣平穩地立起的智慧列車
北畔是山,南畔海行,自古以來,閩道更比蜀道難。
為確保福廈高鐵能順利穿山越海,福廈高鐵建設者在全線應用建築信息模型(簡稱BIM)技術,這是首次在我國跨海高鐵建設中使用。
「福廈高鐵設計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三維選線設計軟件,構建了全線超過3500平方公里的數字地面模型、13類共計489個標準構建模型,實現了全線303公里橋樑、路基、隧道、站場、接觸網與軌道、立交道路的模型構建,提供了77處立交道路與7處站場概念模型的構建。」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福廈高鐵BIM設計總體孫澤昌稱,此舉很大程度減少了碰撞與返工,提高了建造質量。
作為繼京張高鐵、京雄城際後我國建成投用的又一智能高鐵,數字施工與智慧建造技術在福廈高鐵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福廈高鐵處處體現了智慧和便捷。」東南沿海鐵路福建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劉軍華稱。
福廈高鐵是中國智能鐵路最新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它已經實現智能建造、智能裝備和智能運營成套技術應用,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精細化決策,使得旅客出行、設備運維、安全保障和運輸調度指揮更精準及時。
為應對沿海地區常見的颱風、強降雨等惡劣天氣給鐵路設備帶來的不良影響,福廈高鐵通過高鐵災害大數據分析應用,實現對關鍵氣象災害風險識別和精細化預警,極大提升鐵路防災減災能力。
此外,福廈高鐵的各類智能系統,通過各類傳感裝置獲取的數據,可自動感知旅客的真實體驗,對站房、線路、列車上的智能設備進行實時調節。
「不光讓列車在運行中可以平穩地立起硬幣,而且讓旅客在進站、候車、乘車等過程中暢享智能體驗。」劉軍華稱。
相較於普通複興號動車組,複興號智能動車組作為新一代高速智能動車組,在智能化、舒適性、安全性等方面已實現全新升級。
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福州動車段張仁強稱,按照人機工程原理全面升級的座椅、電動腿靠等,大幅提升座椅獨立空間和乘坐舒適度;USB充電插口、無障礙車廂盲文標識,變頻空調機組、智能照明系統,讓車內的氛圍像家一般舒適。乃至在減震降噪方面,複興號智能動車組已經做到當列車通過隧道或交會時,旅客耳部幾乎感覺不到不適感。
福廈高鐵的智能化水平不僅體現在列車內部,沿途車站也提高了智能化水平。
以廈門北站換乘中心為例,它建成我國高鐵站房面積最大的天氣感應式智能天窗,可根據實時監測的光照強度、風力大小、降雨及室內外溫差等數據,自動開合玻璃及窗簾。
「屋面還安裝了當前全國高鐵站房面積最大、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智能光纖系統,安裝面積約7000平方米,可突破光的直線傳播限制,實現自動跟蹤採集陽光,讓地下空間也擁有了地上空間的舒適感。」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廈門北站項目總工潘峰潭稱。
福州南站的候車廳也是如此,建設者應用光電技術,在大廳使用漫反射照明,讓旅客擁有一個「見光不見燈」的候車環境。
綠色環保也始終貫穿在福廈高鐵。
「泉州灣海域地處河口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防腐塗裝的材料都是環保型的。在選線過程中,設計團隊也全面調查了沿線植被、浮遊植物類型,兩棲動物、爬行類、鳥類等,通過繞避森林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措施,發展建設的同時也要尊重自然。在樁基施工的時候,泥漿採用固液分離和泥漿循環技術,解決了樁基施工時,對海洋環境的破壞。」中交二航局新建福廈鐵路六標項目總工程師羅長維稱。
新建廈門北站換乘中心安裝的天氣感應式智能天窗,據測算,每年可減少40天通風系統運轉,相當於減少14噸二氧化碳排放。而所採用的智慧管控系統也是閩南地區規模最大、最先進、功能最全的站房智能化集成系統。
「預計每年可節省100萬度電,相當於減少96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中鐵建設廈門北站項目機電負責人牛化玉稱。
高鐵成為沿途地區經濟「加速器」
福廈高鐵的開通,既極大完善東南沿海鐵路網佈局,使路網輻射範圍更加廣闊,更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福廈高鐵所經地區,正是福建省人口密度最大、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足見福廈高鐵的開通,一舉拉近了沿線3000萬人民的生活、工作圈。
「既有的福廈鐵路建成通車以來,客流量不斷地攀升,特別是節假日期間客流高峰高度集中,福廈鐵路運力趨近飽和,平均客座率達到了80%以上。福廈高鐵開通運營初期,將按照日常線、週末線、高峰線開行動車組列車,能有效緩解既有杭深線福廈段運輸緊張的局面,還能使福廈鐵路進一步發揮城際運輸功能。」楊彬稱。
福廈高鐵如何成為地方經濟和產業的發展動能呢?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更是福建省民營經濟的重鎮。
福廈高鐵在泉州特別新建了泉州東站、泉州南站和泉港站,此舉極大提高了泉州的高鐵覆蓋率。
以福廈高鐵所有站點為基礎,每個新建站點都建造了龐大的客運樞紐和商業服務體系,城市公交、長途客運、出租車及社會車輛的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實現了「零距離」換乘。
如此方便快捷地交通系統,自然會給泉州經濟和產業帶來新的想像力。
「高速鐵路開通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勞動力、資本、信息和知識等跨區流動,促進區域內部和區域間更大規模的社會經濟活動,加速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進而影響總體區域的經濟發展。」泉州泉港區一位黨政幹部對澎湃新聞稱。
他以泉港作為範例,這裏被稱「中國海鹽文化之鄉」,鹽業資源豐富,擁有悠久的海鹽生產史。
「我們希望通過發揮福廈高鐵帶來的資源和人才獨特優勢,積極推動鹽的衍生產品領域,提高它們的產品附加值。」上述黨政幹部稱。
他認為,廈門港、泉州港是福建內輕工業發展重要柱蠆式,一旦形成「港口+高鐵」的新型運輸體系,將極大提高福建紡織業、製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作為沿線城市居民來說,福廈高鐵最直觀影響還是即將到來的「同城化」生活。
福廈高鐵將省會城市和最具經濟活力的廈門特區更加深度地聯繫在一起,加快了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密切往來。
甘敏麗經營著一家製鞋廠,她常往返於福州和廈門之間。
10年前,甘敏麗將自己鞋廠從內陸地區遷移至福建莆田,原因很簡單,莆田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在信息聚集、產業配套和交通網絡都條件優勢,定能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她此前還有一個判斷——福廈高鐵將為企業帶來發展機會。
「福州至廈門最快只要一小時,和市區坐地鐵、公交的時間差不多。」甘敏麗表示,福廈高鐵首先給她的出行帶來便利,其次讓她的企業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優勢。
福廈高鐵也會間接推動沿線區域的產業升級。
福廈高鐵泉州東站位於台商區東園鎮,站房採用「山海之門,揚帆港城」的現代建築設計理念,站房內部的飛燕尾脊、斗栱、騎樓等閩南文化特色。
當前,泉州台商投資區正集中力量,加快推動產城融合,初步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最引人注目的高鐵片區位於台商區東北部,臨近科技產業園和現代產業園區,福廈高鐵的開通運營給高鐵片區帶來新的想像力,它有效拉動了現代服務業崛起,不少城市綜合體、房地產和五星級酒店項目正在建設之中,近30公裡海岸線高端餐飲住宿配套和海洋特色村莊,已經吸引南來北往的遊客。
被時空距離改變的旅遊經濟
福廈高鐵的通車運營,對沿途地區最直觀的改變來自旅遊經濟。
據統計,福建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沿海有3752公裡海岸線,位列全國第二。擁有2214個島嶼,20萬公頃灘塗,豐富多彩的山海景觀,處處皆美景。
這也成為福廈高鐵的價值所在——它加速串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五座沿海城市的旅遊觀光。
福州、廈門是福建省內旅遊業的重要城市,旅遊業是福建省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福廈高鐵的開通將加速區域旅遊業的發展。
2010年4月26日,福廈鐵路正式通車運營,開啟「兩城一體」的旅遊時代。
當日,廈門至福州的第一趟動車從廈門北站駛出,兩地間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鐵路旅行用時從此前近15個小時,加速至2小時以內,隨之而來旅客流量不斷攀升。
轉眼十三年,福廈高鐵全線開通運營,福建、廈門兩地實現「1小時生活圈」,廈門、漳州和泉州沿途城市更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它們很自然地被串成了一條「黃金旅遊帶」。
「福廈高鐵的開通,會給廈門帶來大量的旅遊客源,到時候我得多推出幾條旅遊線路了。」廈門旅遊業者劉永芳稱。
此前通常旅遊業有很明顯的淡季和旺季之差,但高鐵開通縮小了時空距離,能部分改變傳統意義上淡旺季模式。
「福廈高鐵開通後,旅行社不僅可以天天發團,即便只有一位客人也能成行,不分淡旺季。」劉永芳稱,福廈高鐵的開通,對廈門旅遊業是新的機遇。
泉州正迎來旅遊經濟大爆發的風口。
疫情防控優化之後的首個黃金週長假,泉州更一舉成為忽然走紅的小眾景點,被網民稱為「最值得去的小眾旅遊城市」。
據統計,今年春節假期,泉州全市共接待旅遊人數275.9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43億元。
此前已有前兆。2021年7月25日,「泉州:桑治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此後,當地不斷夯實「世遺」IP,開啟節假日瘋狂攬客模式。
福廈高鐵的開通,為泉州的旅遊經濟創造了更好的外部環境。
「福廈高鐵的開通,讓更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遊客能利用短暫週末來到蟳埔村,親自體驗泉州非遺文化。」泉州市豐澤區蟳埔女民俗文化傳播使者黃麗泳稱。
蟳埔村位於泉州市豐澤區,地處晉江入海口、古刺桐港之畔,距離泉州市區僅10公里。這座隱藏在城市中的古老小漁村,自明清時期建村併發展至今,是知名的歷史文化名村。
黃麗泳蟳埔村開設了一間晴天簪花圍工作室,每天她都會穿上蟳埔女傳統服飾,戴上美麗的簪花圍,為全國各地的遊客蟳埔村的盤髮裝扮和服飾穿戴,讓遊客能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傳統。
「高鐵越開越快、越跑越遠,我們蟳埔村的簪花圍店就越開越多,泉州非遺文化也能越傳越遠。」黃麗泳稱。
(中國鐵路南昌局黨委宣傳部政工師李翔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