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灣區丨粵港澳大灣區躋身全球頂級科創生態系統

新華社廣州10月1日電(記者馬曉澄)總部位於廣州南沙的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近日獲得深圳市級首個無人化示範應用許可,獲準在深圳核心城區向公眾提供無人化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深圳市民通過小馬智行出行軟件下單,就有機會在深圳前海呼叫到一台無人化的自動駕駛車輛。

“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商業化之路正不斷邁坎提速,未來我們將持續加碼研發,以技術為底座不斷提升產品功能與體驗,引領自動駕駛‘跑’得更快更遠。”小馬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馬智行是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縮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佈的2023年版全球創新指數(GII)“科技集群”排名顯示,深圳—香港—廣州集群位列第二,這也是該科技集群連續4年排名高居全球第二位。

“科技集群是任何經濟體創新表現最為關鍵的要素之一。通過把科學、企業和企業家聚集在一起,這些城市或區域能夠建立一個生態系統,將科學創意轉化為切實的影響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說。

深圳—香港—廣州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的背後,是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持續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不斷優化區域創新體系的努力。

在廣州,當地圍繞“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推動科技創新“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增量”,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躍升至第10位。

廣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正全力開闢“新賽道”,戰略科技力量支撐高質量發展作用持續增強;催生“新動能”,創新驅動引領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打造“新引擎”,科技企業矩陣不斷做強做大;塑造“新優勢”,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激發“新活力”,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企業是科技集群內創新和科技活動的主要推動力,特別是數字技術領域的企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劉華說,今年,數字技術成為許多集群專利申請的主要技術領域,其行業領軍企業如華為、OPPO、中興等,正引領這些集群的科技創新。

在深圳,圍繞為誰創新、誰來創新、創新什麼,當地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激發企業積極性、創造性,讓大中小企業在創新中不斷髮展壯大。

“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的94%都來自企業,排名全國首位。深圳企業基礎投入占全國企業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達47.9%,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香港,為引領該城市實現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特區政府去年公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並在過去幾年投入近2000億港元,以提升科研基礎設施、資助研發活動、支持產學研協作及彙聚培育科技人才等,還積極吸引重點企業落戶香港,加速並壯大創新科技生態的蓬勃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深度交流合作,將為集群未來發展提供巨大潛力。據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廣東正在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積極推動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物流通。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表示,在“一國兩制”下,不同制度和體系之間的互動、開放會產生化學反應,未來大灣區應該在基礎科研、應用技術、金融三方面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