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中美關係走向取決於世界各國對台灣的態度,一個中國是基礎

4EpyK52BRZW作者:辛斌 白雲怡world.huanqiu.comarticle李顯龍:中美關係走向取決於世界各國對台灣的態度,一個中國是基礎/e3pmh22ph/e3pmh26vv

【環球時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呼籲,各國不要把一個中國的問題看成所謂「民主與專製的對壘」,以此為中美緊張關係降溫。他還表示,不要讓中國感覺到全世界正聯合起來對付它。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在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很多國家擔心中美關係的背景下,李顯龍的表態具有積極現實意義。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6日報導,李顯龍5日在「亞洲賽前分析峰會2023」閉幕對談上,回答「其他各國能做什麼讓中美緊張關係降溫」的提問時作出上述表述。他表示,中美關係的走向取決於世界各國對台灣的態度,一個中國是全球幾乎每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與台當局建立非正式、非官方關係的基礎,「這仍然是維持關係和維持現狀的基本基礎」。在談及外界有人將台海問題和烏克蘭問題進行「比較」時,這位新加坡領導人說,烏克蘭是聯合國會員國,如果將台灣「類比」烏克蘭,認為是值得捍衛的「正確」一方,而中國大陸是「錯誤」的那一方,「那是在改變一個國際認知的根本基礎,後果十分危險」。

李顯龍同時提醒,中美以外的第三國不應讓中國覺得,全球在中美雙邊問題上正形成「反華聯盟」,這會有助於緩解中美緊張關係。他認為,美國與中國之間存在問題,並且有盟友協助美國一起處理貿易或其他特定問題,但這些是雙邊議題,而不是全球聯合陣線來對抗一個美國認為所謂「有錯」的國家。李顯龍提出,第三國如果與中國或美國存有爭議,應該站出來找中國或美國談。

在談及亞洲的未來時,李顯龍表示,亞洲面對的一大挑戰正是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競爭,尤其是在中美之間。但他不認為前景一片灰暗,因為幾乎所有國家都希望與中美雙方為友。這位亞洲國家領導人稱,各國會採取能讓它們行動最自由的政策,會努力維持區域合作和保持區域開放,「這將是個更複雜的區域,但不太可能分裂成兩個陣營」。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5日在「亞洲賽前分析峰會2023」閉幕對談現場,正是他向李顯龍提出了「其他各國能做什麼讓中美緊張關係降溫」這一問題。他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提出這一問題的初衷,是希望聽到新加坡領導人對中美緊張升級的看法,以及東南亞計劃如何應對大國關係複雜化為地區帶來的影響。

朱鋒認為,李顯龍的表態「平衡」「務實」。「這屆亞洲賽前分析峰會的一個大背景,正是當前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對中美關係的擔憂,尤其是美國對中國搞‘脫鉤斷鏈’會對東盟地區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他表示,李顯龍給出的幾個建議積極且具有現實意義,如在台灣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反對中美「脫鉤斷鏈」,以及各國應加強對華溝通並從長遠出發堅持自身外交立場,這也可以理解為東盟在中美關係議題上的主張和積極有為的態度。「作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樑之一,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東南亞更加強調長遠目光和共同利益,以確保地區合作與共同繁榮。」

朱鋒還表示,美國目前想把「新冷戰」帶給中國,其製定的「新遏製」政策就是「新冷戰」戰略的核心內容,包括科技戰、貿易戰、數字戰、市場戰、意識形態戰。美國也在台海落下「芯幕」,反映出台灣問題的複雜性,以及中美戰略競爭的新特點。朱鋒認為,中美未來的互動必須朝著雙邊關係可管理,既競爭又合作,同時往可以和平共處的方向發展。

今年以來,李顯龍多次就中美關係和台海局勢表態。今年4月,他在新加坡國會參加政府施政方針辯論時表示,中國大陸將台灣視為最重要的課題,一個中國原則是北京「最紅的」一道紅線。西方大多數國家雖已正式採納一個中國政策,但意識形態影響使得部分歐美國家仍不斷試圖挑動兩岸關係。李顯龍還表示,他希望中美關係不會惡化,雙方能夠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並隨著時間推移,在相互尊重與互信的基礎上逐步修復關係。此前,李顯龍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稱,這個世界禁不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衝突,尤其是中美之間的衝突。中國「更加繁榮,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也更大」。他補充稱,「我覺得要循序漸進,穩定關係,然後逐漸建立信任,逐步往前走。但這需要時間,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