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項目是「年青人的戰場」,中國隊亞運表現令人驚喜
杭州亞運會,作為新項目亮相的霹靂舞給中國代表團帶來驚喜,2005年出生的劉清漪和亓祥宇分別獲得女子項目金牌和男子項目銅牌,見證了中國霹靂舞的迅速成長。巴黎奧運會,霹靂舞將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與在東京奧運會已經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的滑板和攀岩相似,這三項堪稱是「年青人的戰場」。中國隊00後選手在杭州亞運會上的出色發揮,讓他們對明年的巴黎奧運會充滿期待。
霹靂舞
劉清漪躋身頂尖行列,亞運金牌添信心
10月7日晚,劉清漪站上亞運會最高領獎台時,她還有12天才迎來18歲生日,升國旗、奏國歌無疑是最好的禮物。
從2021年全運會奪冠後入選國家集訓隊,劉清漪走上兌現天賦的快車道,在去年屢次為中國霹靂舞創造歷史:隊伍外訓外賽期間,她在8月和9月分別拿下OutBreak和World Battle兩項全球頂尖賽事冠軍,接著在10月的世錦賽以一票之差獲得銀牌,成為首位站上世錦賽領獎台的中國霹靂舞選手。
今年3站奧運積分賽,劉清漪收穫2冠1亞,又在亞運會前參加了亞錦賽和世錦賽。戴著金牌走進只有亞運冠軍參加的發佈會現場,劉清漪說,這是身心的雙重挑戰,「特別感謝我的教練和團隊,祖國能給我這次機會,也謝謝自己能堅持下來……」這枚亞運金牌,也是對她這一年付出最好的交代。
通過這一年多的比賽,劉清漪已經躋身世界B-Girl(霹靂舞女孩)的頂尖行列,最主要的對手是日本的湯淺亞美和福島亞由美,不少世界體育舞蹈聯合會(WDSF)的賽事,女子組領獎台都是三人包攬。本屆亞運會,亞軍和季軍也是兩名日本選手。
密集參賽的同時,劉清漪也在訓練時強化大招並補短板,學會如何在比賽中熟練運用。亞運會奪冠讓她獲得了寶貴的直通巴黎入場券,劉清漪備戰信心大增,也希望繼續努力提升自身實力,衝擊更高的領獎台。
男子方面,杭州亞運會霹靂舞男子8進4,亓祥宇和另一名中國選手商小宇同場battle(鬥舞),二人都有不俗表現,更年輕的亓祥宇晉級。準決賽面對日本「天才」B-Boy(霹靂舞男孩)也是本屆亞運會男子組冠軍半井重幸,亓祥宇三輪battle都流暢發揮,引發全場歡呼。儘管0比3告負,但總體差距並不大。銅牌賽,亓祥宇對陣另一日本選手菱川一心,最後一輪battle將醉拳動作融入整個編排,難度、創新性與音樂結合度俱佳,征服了球證,以2比1獲勝站上領獎台。因為男子比賽在女子比賽前進行,亓祥宇獲得的是中國霹靂舞首枚亞運獎牌。「獎牌有點重。」亓祥宇笑言,這是對他過去努力最好的肯定,「不留遺憾了,挺激動的。」
9月底的世錦賽,亓祥宇闖進4強,創造了中國B-Boy在這項大賽的最好成績,也因此獲得了參加奧運資格賽的名額。7月初的亞錦賽,商小宇獲得亞軍,同樣入圍奧運資格賽。
出生於2000年的商小宇2018年參加了青奧會,是中國最早征戰霹靂舞國際賽場的選手之一。巴黎奧運週期,中國雙宇成為男子項目成績最突出的隊員,二人多次在WDSF賽事中闖入過8強。
下一步,中國B-Boy的共同目標是先努力爭取奧運席位,中國霹靂舞隊主教練蒙尼亞艾哈達迪·比巴對他們很有信心。「男孩們這兩年在歐洲的集訓和比賽,收穫了非常多,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一直在進步,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比巴告訴新京報記者,「雖然日本、南韓選手有非常多參賽經驗,這是他們的優勢,但我們的男孩有的是渴望突破的決心,我相信他們可以衝擊最強的對手,教練團隊也會幫助他們繼續提升,讓霹靂舞看到屬於中國的風格。」
滑板
「最年輕冠軍」內部交棒,男隊需提升排名
年輕的中國滑板隊在杭州亞運會上總計獲得3金2銀2銅,參賽的8位運動員全部為「00後」,全部闖入決賽,其中3人獲得冠軍,7人站上領獎台。
如果評選杭州亞運會最具青春氣息的項目,非滑板項目莫屬。9歲的菲律賓小滑手馬塞爾·帕麗斯是本屆亞運會年齡最小的運動員,13歲的崔宸曦也是中國代表團最年輕的選手,此外還有多位「10後」參賽。
滑板項目的特點註定了它最容易誕生最年輕的冠軍。9月25日的男子碗池決賽,15歲的陳燁擊敗眾多對手奪冠,不僅成為中國代表團史上最年輕的亞運冠軍,也獲得了中國滑板的世界大賽(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首枚金牌。
不過,陳燁的紀錄並沒有保持太久,9月27日的女子街式決賽,13歲的崔宸曦強勢奪冠,「中國最年輕的亞運冠軍」稱號就此易主。而在崔宸曦奪冠幾小時後,中國滑板隊還出現了一位16歲的亞運冠軍,張傑在男子街式決賽中摘金。
除了13歲的崔宸曦、15歲的陳燁、16歲的張傑成為新科亞運冠軍,中國滑板隊的其他「00後」們也都實現了重大突破。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滑板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中國選手張鑫獲得女子碗池銅牌。舞台來到杭州亞運會,在女子碗池這個最早取得突破的項目上,20歲的李玉娟、15歲的毛嘉思分別獲得亞軍、季軍。
作為東京奧運會滑板項目女子街式第6名得主,曾文蕙過去兩年一直是中國滑板的領軍人物,雖然在杭州亞運會的同台競技中不敵崔宸曦,但她也收穫一枚寶貴的女子街式銀牌。此外,19歲的蘇建軍獲得亞運會男子街式季軍,18歲的李明曉獲得男子碗池第6名。
雖然中國滑板隊在杭州亞運會取得重大突破,整體成績遠超預期,但對於明年巴黎奧運會的前景,中國輪滑協會還是有較為清醒客觀的認識。
杭州亞運會滑板項目的成績不與巴黎奧運會的名額掛鉤,要想參加巴黎奧運會,中國選手必須通過不斷參加奧運積分賽,提升積分賽的排名,才有機會拿到奧運門票。截至目前,中國選手整體排名相對靠前的是女子街式項目。
早在杭州亞運會滑板女子街式比賽結束後,曾文蕙在接受採訪時便透露,結束亞運會參賽任務後,她並沒有太多的休息調整時間,接下來將全力準備下場奧運積分賽。崔宸曦的出現也給了曾文蕙更多的底氣,「她非常優秀,是中國(滑板)的未來。我會和她一起進步,一起去闖蕩世界。」
在杭州成為中國年輕的亞運冠軍後,13歲的崔宸曦也將力爭在明年拿到巴黎奧運會的門票,「我希望能夠參加巴黎奧運會,如果能夠獲得資格,我希望代表中國取得好成績,盡己所能衝擊一個好名次。」
滑板首次成為奧運會正式項目是在東京奧運會,當時有兩位中國選手參賽,曾文蕙、張鑫分別參加了女子街式、女子碗池的角逐。不出意外,巴黎奧運會滑板項目仍將會有中國女子選手亮相,但男子項目衝擊奧運難度不小。
雖然15歲的陳燁、16歲的張傑分別獲得杭州亞運會男子碗池、男子街式冠軍,但從他們此前參加滑板世錦賽、世界滑板職業巡迴賽的表現看,與世界頂尖滑手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提升奧運積分賽排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攀岩
看到差距也看到希望,中國隊瞄向巴黎
杭州亞運會,中國攀岩隊拿到2金2銀2銅,其中兩金兩銀來自速度賽,個人兩項全能則收穫了兩枚銅牌,兩個項目均創下亞運會最好成績。對這支以00後選手為主力的中國攀岩隊來說,杭州亞運會是一次很好的曆練,看到與日韓選手差距的同時也看到了希望。接下來,中國攀岩隊仍將繼續為巴黎奧運會資格賽努力。
杭州亞運會攀岩比賽設有速度賽、接力賽和兩項全能3個小項。速度賽方面,亞運會幾乎就是世界水平,競爭程度相當激烈。男子方面有世界紀錄保持者里安納度、前世界紀錄保持者卡達賓、衛冕冠軍謝納讚迪法爾德等,拿到伯爾尼世錦賽亞軍的龍金寶和上月收穫世界盃冠軍的伍鵬也都具有奪冠實力。女子方面也一樣,除中國隊的鄧麗娟和牛笛外,還有剛在世錦賽奪冠的印尼小將大衛。
相比兩項全能,速度賽是中國隊的優勢項目。但首個決賽日卻有一些小遺憾,同為2000年出生的龍金寶和鄧麗娟拿到兩枚銀牌。與很多項目不同,速度賽是兩人捉對對決,全場速度最快的選手並不一定能拿到冠軍,穩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天的男女速度接力賽,中國隊將穩定性和團隊協作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兩項決賽中均戰勝了老對手印尼隊,這也是中國攀岩隊首次在亞運上收穫金牌。男子接力方面,中國隊3名隊員伍鵬、王欣尚和張亮均為00後選手,其中王欣尚更是只有18歲。總結亞運會之旅時,王欣尚稱亞運金牌已到手,下一個目標就是奧運會冠軍。
速度接力並不是巴黎奧運會項目,但它也檢驗了各隊的人才厚度。「速度接力是考驗團隊協作和穩定性的項目,並不是誰最快就能奪冠。」中國隊主教練鍾齊鑫通過這次亞運會,能感覺到隊伍更加成熟了。
與速度賽一樣,個人兩項全能比賽也是競爭激烈,日、韓選手在這個項目上也均是世界級水平。中國隊兩名00後選手潘愚非和張悅彤最終各收穫一枚銅牌,也是中國攀岩隊在亞運會上的一個突破。
個人兩項全能分攀石賽和難度賽,兩個小項各佔100分,對選手的體能、技巧、力量和判斷力都是一個考驗。男子方面,16歲的日本選手安樂宙鬥這一年來進步神速,今年已經拿到兩站世界盃攀石、難度冠軍,伯爾尼世錦賽上也收穫男子難度銀牌。南韓人李度炫世錦賽也排在男子攀石第3名,難度和兩項全能排名第7。
最終,安樂宙鬥、李度炫分獲男子個人兩項全能冠亞軍,潘愚非收穫了一枚銅牌。儘管取得了一次歷史性突破,但潘愚非與日韓選手仍有一定差距,87.6分的總得分與拿到187.8分的安樂宙鬥有不小差距。
「差距還是有的,經過去年的低迷期,今年(我的)狀態在慢慢回升,感覺差距在縮小。」潘愚非稱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提升,之後還要更加踏實訓練,爭取在比賽中更自信放開一點。
女子個人兩項全能受降雨影響未能完賽,最終成績按準決賽和此前預賽成績來判定。雖然未能完賽,仍能看出日韓年輕選手的出色狀態。準決賽中,日本選手森秋彩、南韓選手徐采鉉均拿到了199.73的高分。
張悅彤攀石表現同樣出色,與森秋彩、徐采鉉一樣拿到99.73分,只是難度上與兩人有一定差距。一枚銅牌對首次參加亞運會的張悅彤來說是個不錯的成績,但她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看了決賽線路後,張悅彤稱有點兒可惜,還是很想去爬一下的。
亞運會結束後,張悅彤還將出戰下月在雅加達進行的巴黎奧運會資格賽,提升攀石能力是她下一步要做的。「難度好的選手如果能把攀石提升上去,基本上就比較完美了。」張悅彤稱離奧運資格賽只有一個月時間,她會努力把難度能力提升到最高。
新京報記者 劉晨 徐邦印 孫海光
編輯 張雲鋒 王春秋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