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人數9連降,提升年輕人結婚意願不是簡單事|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新人們在集體婚禮儀式現場合影。圖/新華社▲資料圖:新人們在集體婚禮儀式現場合影。圖/新華社

據新京報報導,10月13日,民政部發佈《2022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公報顯示,2022 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683.5 萬對,比上年下降 10.6%。結婚率為4.8‰,比上年下降0.6 個千分點。

從結婚人數來看,自2013年達到1346.9萬對的最高峰後,結婚人數連續9年下降。這其中,2019年我國結婚人數跌破1000萬對、2020年跌破900萬對,2021年跌破800萬對,到2022年則跌破了700萬對大關。在人口發展和婦幼健康方面,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956萬人。

“跌跌不休”的趨勢反映了很多問題,譬如,單身人口繼續增加;已婚人群的低生育率雪上加霜,人口可持續發展未來隱藏著危機等。然而,最受輿論關注的,可能還是“結婚人數連續9年下降”的話題。這背後的問題值得重視。

不婚不育的文化正在蔓延和擴展。我國結婚率日益走低,離婚率逐漸升高。1987-2020年離婚登記對數從58萬對攀升至373萬對。同時,不婚導致大量單身人口的出現。

這背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結婚觀念原因,結婚成本太高但同時風險太大,天價彩禮時有耳聞,婚姻物質化現象較為普遍。

有些地方的彩禮高得嚇人,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天價彩禮的人口學根源是適婚女性資源短缺、男多女少引發的婚配擠壓、婚姻市場失衡格局中的“物以稀為貴”。

高房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年輕人走入婚姻的步伐,極晚婚極少育現象成為城市常態。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結婚成本越來越高。結婚後有孩子就要考慮生育成本和教育成本。這些壓力傳導之下,導致很多年輕人不願結婚不願生孩子。

另一個是兩性人口資源匹配難,尋尋覓覓卻難以找到合適的伴侶。2020年,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490萬。00後男女性別比達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萬;90後男女性別比達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萬。單身男青年(剩男)和單身女青年(剩女)同時並存已成為人口新常態。

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到來,隨著高價婚姻成為生活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也隨之出現婚姻成本的內卷化——啃老,這或許也是結婚人數連續9年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此,我國需要倡導新時期的婚育文化來應對不婚不育的挑戰。這包括認知契合、提升愛能、相互包容、彼此尊重、適齡婚育等。社會各方應不遺餘力倡導新時期婚育文化,為青年人多提供相識、交流的機會和場所,緩解適配難的問題。

另外,考慮到年輕人面臨的買房、彩禮、生育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社會各方不妨推出更多真金白銀的實招,比如降低房貸利率、製定民俗新約、加大生育補貼、擴大普惠幼兒園覆蓋範圍等。這些層面的改進,都有利於提升年輕人的結婚意願。

而且,近幾年比較流行的集體婚禮、旅行結婚等做法,也不妨多加倡導,既降低結婚成本,也能移風易俗,培育健康婚育文化。

總之,婚禮要量力而行更要凸顯意義價值,實現從“講排場”到“求意義”的轉向,才能促動更多人打開婚姻大門,登堂入室,早生貴子。

當然,根本層面還是要從整體上降低年輕人婚戀的物質負擔與心理負擔,這是關係改變我國低生育率格局的大事,需要足夠重視起來。

撰稿/穆光宗(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編輯/遲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