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者譚昊瑜 | 揭秘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設計理念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是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任務標識中,唯一一個由高校學生執筆設計並被選用的作品。在任務即將來臨之際,特邀此次任務標識設計者、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譚昊瑜分享任務標識的設計理念和心路曆程。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設計者譚昊瑜

一些感受

探索浩瀚宇宙,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清晰地記得每一次坐在電視機前倒數,觀看飛船發射時內心激動又澎湃的心情。

今年發射的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和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任務標識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任務標識,看到這個徵集時,作為一名學生,我對能夠參與到這個活動中,既懷有期待,又有一些忐忑。當時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投稿的,並要求自己儘量做到最好。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對我們的創作投稿給予很大支持,專門組織指導教師團隊給予了深入指導。

當得知自己設計的標識被選中後,我心情非常激動,也很驚喜,感覺自己的設計得到了認可,這極大地鼓舞了我,讓我在學習的道路上更有信心,努力去做出更多有意義的設計。希望我的例子也能鼓勵到更多同學能夠積極參與進來,為人民,社會和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標識設計理念

在設計調研階段,我深入研究了國內曆次載人航天任務標識以及國外相關航天任務標識,對航天標識的設計風格、信息傳達、元素使用等有了系統的認識,明確了以“莊重大氣、蓬勃向上”作為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的主要設計方向。

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設計過程中,我將“星空”“地球”“空間站”以及“飛船尾焰”作為標識中的主要元素。為了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任務及空間站構型特徵,我在指導教師團隊的幫助下,系統梳理了空間站從建造到完成的曆次構型變化,也漸漸熟悉了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關係,最終,我能夠通過直觀的圖形語言展示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後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對接,並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的狀態。

我認為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最大的設計亮點在於任務編號“17”。 在任務編號的表現手法上,我經過多次嚐試,最終形成了將神舟十七號的尾焰形狀和任務數字“17”進行結合的設計創意。這個噴發的尾焰,使畫面整體呈現出一種噴湧上升的趨勢,喻示著我們國家航天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勢頭。

在我最初設計的標識里,數字“17”並不在飛船尾焰部分。而是將“17”壓在整個空間站後面。後來,我的指導老師給我了一些意見,如果“17”壓在後面,層級看著會比較混亂,無法突出空間站和飛船的部分。所以,我就把它調整得層級更清晰。在多次調整的過程中時,我突然發現,這個尾焰部分好像可以用來把“17”突顯出來,會顯得層次比較清晰。同時,也會有視覺中心的點,這樣一來,“17”就會比較顯眼。

此外,在前期的調研中,我還發現之前的任務標識設計都不是對稱的,我因此萌生了以“對稱”為基礎來進行創作的想法。 “17”和飛船的設計搭配上能夠呈現出一種“衝上雲霄”的狀態,而我在“17”兩側繪製的一些星星,同樣有“向上升空”的整體效果。這樣的設計,是我們對中國航天的美好祝福,也體現了我們中國航天正在蓬勃上升的趨勢。

在標識的色彩搭配上,我將以代表“太空”的深藍色為底色,以代表“中國”的紅色為中心,顯著的色彩對比使數字尾焰如火炬般醒目,通過搭配使用藍與紅這兩種顏色致敬我心目中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

神十七標識是如何誕生的

結合我繪製的作品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它的演變過程吧。

最初草稿最初草稿

過程稿

這一張是我在前期草稿階段對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的一個嚐試。

過程稿

在修改階段,我進一步細化了空間站和飛船的構型,也對構圖、配色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的嚐試,收到了來自老師的反饋,自己對顏色也不滿意,繼續調整。

任務標識最終提交版本

進入修改階段後期,我對標識進行了重新配色,重新調整構圖,並萌發了將數字作為尾焰的想法,並適當縮小了空間站,突出當前任務主體飛船。此時,我仍然覺得整體尾焰數字結合部分不滿意,繼續調整。

經過反複嚐試以後,我選擇了突出任務飛船和尾焰17部分,調整背景的星星配合飛船動態呈現出上升的感覺,修改了標識外環環繞的星星,線條加入粗細變化使之更具動感。完成,提交!

發射任務前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將邀請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設計者譚昊瑜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觀看發射。同時,我們歡迎更多來自各行各業的航天愛好者踴躍參加後續的任務標識徵集活動,激動人心的發射時刻等你來見證!

作者、供圖/譚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