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如果香港和內地這樣做,我們就“無敵了”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我誠意邀請各位企業家,來香港建立你們的‘一帶一路辦公室’!”在17日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企業家大會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向世界發出了這樣一份“邀請函”。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李  昊攝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李昊攝

19日,李家超在北京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的專訪。他表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以及國內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香港希望並能夠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獨特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促成者和受益者。

同時,香港也在致力於推動和內地各地的合作,“如果香港和內地都拿出最好的來合作,那我們就‘無敵了’”。在談及“香港是否會被新加坡取代”時,他告訴記者,香港仍有許多其他城市難以替代的優勢,只要“餅做得足夠大”,每個地方都可以“分到更多”。

和內地合作成為“無敵”

環球時報:我們注意到,這一次您率領一個高規格的70人代表團前來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其中包括多名政府高層官員以及來自工商界、學術界和科研界的不同人士。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您如何定位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角色?

李家超:我希望利用高峰論壇這個平台,更好地推廣香港、爭取商機。這次我們的很多代表也和各地企業家建立了個人聯繫,他們有機會親身介紹香港的優勢和服務,這將更有說服力。

香港是“一帶一路”的參與者、促成者和受益者。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香港有自身獨特的優勢:我們有“八大中心”的定位,即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4個傳統中心,以及國際創科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4個新興中心。我相信,香港在促進資金融通、吸引國際投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環球時報:今年以來,您馬不停蹄地去了內地很多地方,從北京,到廣州、深圳,再到海南、重慶、貴州……我想您應該是來內地最頻繁的特首之一了。作為香港的首長,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到內地考察?在所有這些“內地行”中,有沒有一兩件事給您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李家超:我到(內地)不同的地方去訪問,去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事。香港最大的機遇是國家的發展,全面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香港最有利。

我去年年底成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強化推動整個特區政府、香港社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意味著我們要與不同的省、市拉近關係,共同合作,互利共贏。我對這方面非常重視,也會繼續到不同的地方建立(香港和它們的)合作關係。

現在香港已經與許多省市有不同的合作機制和體系。我經常和內地各省市的領導層分享我的一個想法,即我們的合作肯定是1+12的,香港會拿最好的出來,其他地方也拿最好的出來(合作),那我們就“無敵了”。

良性的競爭是有利的

環球時報:我們注意到,不久前您訪問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三個東南亞國家。您怎麼看“一帶一路”框架下香港和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前景?哪些是最有潛力的領域?以前人們常說香港是東西方之間的“橋”,您認為香港未來是否能在中國內地和東南亞之間也扮演類似的角色?

李家超:香港有“一國兩制”下中央賦予的獨特地位。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集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於一身的城市,香港是非常幸運的,我們應該用好這個優勢。首先,香港可以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包括融資走出去、引進人才、科技合作等方面,我們都可以充分發揮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功能,這是我們多年來積累的“本錢”。其次,香港很重視區域合作,希望與我們的鄰居們搞好關係。東盟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內地,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年兩次出訪中有一次就是去東盟三國,接下來還會抽時間去訪問東盟其他國家。

此外,東盟還是幫助香港儘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重要助力。我很高興這次在同東盟國家交流時,他們很多都表達了支持香港加入RCEP的態度。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推進好和東盟之間的區域合作。

環球時報:很多人把新加坡視為香港的“競爭者”,認為新加坡有取代香港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潛力。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李家超:香港和很多地方都是“既一同競爭,也一同合作”的關係。競爭是好事,有競爭才有進步,良性的競爭是有利的。其實我和新加坡領導層的關係也很好,我們經常互相交流,認為合作發展空間有很多。

我認為(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競爭。和對手競爭固然重要,但很可能有一天你已經超過對手,那不就沒有目標了嗎?所以,每一天我們都要成為自己競爭的對象,今天要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這才是一個長期的、更有效的目標。

我時常跟同事們說,香港要和其他地區既競爭又合作,取人所長,去人所短,這對自身的發展是良性的。香港和所有國家、地區的合作也都旨在互惠共贏,只對單方有利的關係是不會長久的,可能這一次你獲益更多些,我少一點,但下一次我獲益多一些,你少一些,這樣就很好。

說到底,競爭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是經濟的發展,是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好。只要發展的“餅”做得足夠大,每個人也都可以分得大一些,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大灣區是“111加起來”

環球時報:一些國際輿論認為,近幾年香港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吸引力有所下降。您怎麼看這種觀點?

李家超:香港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吸引力。在世界排名榜上,香港有很多“No.1”:我們的投資環境是全球第一,我們的人民幣離岸交易量是第一,我們還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城市,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在60多個先進城市中排名第一,我們還是唯一一個面積只有1100平方公里卻擁有5個“百強大學”的城市。香港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指標也很多:經濟自由度、政府效率、創新環境等。香港有很多讓世界其他地區羨慕的地方。

過去幾年的疫情拖慢了香港在一些領域的發展節奏。世界上有些地方放寬疫情管控措施比較早,他們有一個時間上的優勢,但我認為這種(相對於香港的)優勢只是階段性的。香港恢復通關後已全面和世界接軌,我們也在不同領域“追趕時間”。現在,特區政府的工作“一切以結果為目標”,很多市民也都認為,這一年很多事情進展的步伐要比以前快。我想這些都是香港(在國際吸引力上的)正面因素。

環球時報:不久前您表示,有信心粵港澳大灣區必將發展成為全中國乃至全球最有活力、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是什麼讓您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這麼有信心?大灣區的構想也提出了很多年,您認為最近一兩年大灣區的建設是否能迎來某種“大突破”?

李家超:我認為大灣區是全國最有發展優勢的地方之一。現在,香港和深圳已經高度融合,和整個廣東省也已經有很深厚的合作基礎。9個城市,再加上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們各有優勢,這已經不是“1+1”了,而是111加起來,協同效率很大。

香港有很多東西可以貢獻給大灣區和國家。首先是人才,香港能吸引到很多國際人才,我們的大學國際化水平很高,處在世界前列,現在還有“一帶一路”獎學金和交流計劃。香港在會計、工程等專業領域的人才也和國際標準高度接軌。其次是科研優勢,這幾年全球(地緣政治)環境複雜,很多以前離開香港的科研人才,現在希望回來做研究。第三,香港實施普通法制度,與很多發達國家法律制度相似,這些國家對香港的法律體系更熟悉和信任,這可以吸引到更多國際合作夥伴,也讓香港能夠成為一個國際貿易法律爭端的仲裁地。

整個大灣區有8600萬人口,生產總值相當於世界第十大經濟體,超過很多國家,這意味著大灣區可以作為一個很強的整體,去和其他國家競爭。我很高興、很驕傲,香港可以有機會(為大灣區的發展)作出貢獻,而香港也會從中獲得很多,為自身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能。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謝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