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至,古人通常祈福、吃喝、出遊

    重九至,古人通常祈福、吃喝、出遊。視覺中國供圖    重九至,古人通常祈福、吃喝、出遊。視覺中國供圖

    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亦稱重九,如今以登高、敬老為節日主題。古時重九日內涵、活動比當下豐富得多。清人孔尚任《節序同風錄》「九月初九」條記錄當天活動有37項。如都來一遍,肯定累得夠嗆,但也看得出古人對重陽節的重視。將孔尚任記載的民俗活動做一劃分,大體可分三類:祈福、吃喝、出遊。

    重陽日「作絳囊,盛茱萸,佩臂上,辟災」。「絳」意為紅色,茱萸也是紅的,而紅色在國人看來能夠闢邪。唐代重陽插茱萸習俗已非常普遍,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更讓茱萸成了重陽節的代名詞。以茱萸為闢邪之物,一方面取其顏色,另一方面則在其功用。茱萸果實形似枸杞,卻不像枸杞那樣香甜,而是味道辛辣。國人食用辣椒的歷史並不很長,在辣椒被廣泛食用前,想獲得辛辣味道,多採用茱萸和花椒。隨著辣椒普及,茱萸退出調料行列,現在鮮有用茱萸佐餐的了。而正是這味覺的刺激,讓古人認為茱萸有殺菌消毒作用,便也將其列為驅邪之物。

    菊花浸酒,盛以椰子杯,曰「日漿」,又曰「桑落酒」,飲之清目。采黃菊、茯苓,以鬆柏枝合服之,延年。這都是孔尚任記錄重陽日要完成的活動。重陽節菊花與茱萸同樣重要,且有後來居上的架勢——大量重陽活動圍繞菊花展開。

    菊花酒,用酒浸泡菊花,將其中有效成分萃取到酒體中再佐之以其他藥材,是重陽當令飲品。重陽菊酒可搭配花糕。重陽花糕出現不晚於桑治代。花糕由多層麵餅疊落而成,中間放置棗、杏仁、鬆子等乾果,大者高至九層。現在仍有糕點鋪製作重陽花糕,但較古人少了兩般趣味。一是古人在花糕頂上用面捏幾隻小鹿,再插上小彩旗,就叫「食祿糕」。桑治代人則捏獅子、蠻王,稱為「獅蠻」。二是賣花糕的夥計頭上要帶吉祥字。兩者結合起來,就像如今一個頭戴兔耳頭盔的外賣小哥,給您送來一隻帶有卡通圖案的裱花蛋糕。重陽花糕也有多種樣式,可做成菊瓣形狀,稱為「菊花糕」。

    重陽賞菊是一件快事,可以用菊花搭成門廊做「菊洞」,也可以用幾百盆菊花堆疊成「菊花塔」,增添賞菊的樂趣。賞菊以外,重陽另一個重頭戲是登高。現在說到登高就是爬山。古人並不都有出城爬山的條件,所以他們爬城牆也是登高。不爬城牆,就在城里找一座有塔的廟,爬塔還是登高。北京皇家園林北海瓊華島上有一座著名的白塔。民國初年,北海闢為公園,這座白塔曾為北京市民重陽登高的首選。

    明代宦官劉若愚的《酌中誌》記載了特別不好動、幾乎不離開紫禁城的萬曆占士去哪登高。曾經熱衷在北京搞建設的嘉靖帝在紫禁城西邊蓋了七層的高台「兔園山丹衝台」,也叫「兔兒山」。這座台像一個放在地上的海螺,需要盤旋而上。萬曆年間在台頂上加蓋了一座亭子,成了重陽登高的去處。重陽禮俗中一個主要的吃食是兔肉。可惜這座兔兒山在清代就無存了。

    清朝重陽還是女兒節。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如果不能回娘家,父母、本人面子上都不會太好看。

    現在重陽是老人節,老人在這天登高,一根稱手的枴杖十分必要。古時向老人贈杖是隆重的禮節,贈杖的時間就在重陽之前的仲秋。《後漢書·禮儀誌》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按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這玉做的杖首必須雕刻「鳩」,古人以鳩為「不噎之鳥」,祝願老人吃飯也不會噎到。

    得到枴杖的老人正好可以持杖登山,不過「滿城風雨近重陽」,卻也難保不為一場秋雨打攪了登高的興致。古人索性用重陽有無雨來佔卜,重陽無雨則一冬多晴。老北京的皮貨商人認為,重陽天晴今年皮貨就賣得貴,下雨皮貨就賣得賤,亦是在濃鬱的節日氛圍里增添了一點現實的味道。

辛酉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0月2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