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圈養」又上熱搜,讓學生走出教室不該這麼難?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第一小學學生進行課外遊戲。圖/新華社▲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第一小學學生進行課外遊戲。圖/新華社

近日,「中小學生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快沒了」登上熱搜,也引發了熱議。

據央廣網報導,最近,山西晉中一名老師發佈影片「抽水」「課間圈養」現象愈發嚴重,七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鐘的大課間,校園里也空空蕩蕩。沒想到這一「抽水」,引起廣泛共鳴。

事實上,「課間圈養」並非新現象。對1908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2%的受訪家長稱,身邊中小學「安靜的課間10分鐘」現象普遍,且在小學中最為突出。許多學生家長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課間10分鐘不能去操場,不能上下樓,不能出教室,甚至無法離開所在的過道。

問題在於,為何這麼多家長質疑「課間圈養」,卻依舊有很多學校繼續採取「圈養」方式?如何才能把課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課間自由活動?

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課間圈養」,大致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有的教師習慣拖堂,短短10分鐘就被擠佔掉兩三分鐘,學生剛出教室就得回來,也就不願意出教室;二是這些也學校擔心學生課間出教室「打鬧」會發生安全事故,要求學生在課間不出教室,甚至限制學生上廁所的次數。課間對學生進行「圈養」,就成了這些學校減少安全風險的現實選擇。

2021年實施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要求,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因此,不論何種原因,這些學校、老師讓學生無法自由享有課間時間,如老師拖堂擠佔學生的課間時間,學校製訂學生行為規範,要求學生課間不得離開教室等,都是違反規定的。

而糾正部分學校的違規行為,需要加強對這些學校擠佔學生課間、限制學生課間行為的督查,督促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這些學校也要意識到,「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一節課後要安排課間休息,就是為了讓學生疲勞的神經得到休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課間圈養」反而會影響學習效率,而且長此以往,還會導致學生不願意活動,變為「宅男」「奼女」,也會影響孩子的視力。

當然,針對部分學校為了規避安全風險,對學生進行「圈養」的現象,也需要更多理性認識。

比如,理性認定學生發生校園意外傷害事故的學校責任、教師責任,不能一出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就追究學校校長、班主任老師的責任。「過度追責」「無限責任」,也是成為部分學校、老師「一刀切」要求學生課間不出教室的因素。

在這方面,家長與社會輿論理性對待學生在校園里發生意外安全事故,尤為重要。

近年來,只要學生在校園發生意外傷害事故,家長和社會就要求學校承擔責任,這讓學校面臨很大的輿論壓力。有的地方教育部門為盡快平息輿論,就快速對校長、班主任進行處理,這貌似強化學校的責任意識,但副作用也很明顯,學校開始採取「推責式」應對——取消有安全風險的戶外活動,甚至包括正常的體育活動。

因此,學生在校園里發生意外事故,還需要合理的責任分攤機制和認定機制,如通過購買保險來分攤風險,發生意外傷害後,可由保險公司理賠。

另外,若學校、老師已經盡到安全教育、安全管理責任,則不應該再追究學校、老師責任。這需要依法治教,給學校、老師減負,讓學校、老師以從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不是「小心翼翼」防患學生出事。

如此,才能讓學生們告別「圈養」,在課間走出教室,找回充滿歡聲笑語的課間十分鐘。